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放飞希望 丈量幸福

攀枝花日报 2011-12-29 09:45 大字

□本报记者 潘芝

2011年进入尾声。

年初,市委八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幸福攀枝花”的目标。“幸福”这个简单而复杂的词汇,作为一种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成为攀枝花发展新的“指挥棒”。

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这一年,丈量民生幸福的东西还真不少,保障房、医改、限购令、扶贫标准、个税调整……这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民心工程、惠民举措,犹如股股暖流滋润着百姓心田。

这一年,攀枝花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200套,棚户区改造安置房3835套。创新探索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这一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作法,被誉为“攀枝花样本”。

这一年,随着年满60岁的近6万名城镇非从业人员纳入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攀枝花成为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的城市。全民基本医保制度建设加快推进,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和城乡医疗救助三项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制度全覆盖,编织起一张基本医疗保障安全网。

这一年,为了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攀枝花大力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市中心医院医疗集团正式成立,今后,老百姓即便是在县区医院看病,也可逐步享受到较优质的医疗服务。

这一年,为了办好民生事,攀枝花市投入26.3亿元用于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等10大项84个分项的民生工程建设。

这一年,税改又出新政,修订后的个税法实施,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老百姓因少缴税或不缴税而倍感欣慰。

……

岁末盘点,年初制定的指标正一个个从纸上走向现实,幸福在现实中得到丈量,幸福不幸福每个人心中都有本帐。

2012年,我们即将迎来全市“两会”的召开,迎来党的十八大召开。在新的一年里,老百姓又有怎样的幸福希望,本报记者走进民间倾听民声,以期为幸福留下丈量的刻度。

愿新的一年里,进步能够更快些,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能够更多些,问题能得到重视和解决,政策计划能得到坚决落实,让坏事变好,好事变得更好。

因为,“幸福攀枝花”非一夜能成就,它需要长期而艰辛的努力,需要持之以恒的实践。

种植户陈一华 多扶持 大发展

□本报记者 贺欣

“这些支柱还要再升高一点,沟槽再挖深些,猪舍一定要按标准修建。”12月26日上午,中坝乡团山村苍房组,陈一华在位于白石岩山间一处建筑工地上小心地嘱咐着工人。身后,经过平整后的山丘已变成了一大片开阔地,堆满了各种建筑材料。水池、沼气池等附属设施已完工,一座拥有800多个猪舍、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养猪场已初具雏形。

站在工地边向山下眺望,沟谷里茂密的芒果树郁郁葱葱,那是陈一华发展了10多年种植业的成果,也是他决心搞养殖所依赖的基础。

1998年,陈一华承包了白石岩近40亩山地种植芒果,现栽种了1400多株芒果树、200多株桂圆树。

几年来,好政策让他的收入“噌噌噌”地涨,陈一华不再满足单一的芒果产业:“我承包的土地只种芒果不能把土地价值完全发挥出来,如果发展多种产业,种、养兼顾,收益一定更大。”

前两年猪价不看好,养猪风险大,陈一华一直没有实施这一计划。今年他家芒果收入又上了一个台阶,市场猪价趋于利好,陈一华决心大干一番。

可建养猪场需要不少费用,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办到,怎么办?脑袋灵光的陈一华想到了找人入股的方法。

10月中旬,陈一华设计好了养猪场规划图,所需的20多万元资金,除了自己拿出大部分外,不足部分,本组另外几户村民以集资入股的方式参与。

按照陈一华的规划,今年先期建设一座能养殖800头猪的猪场,效益好的话明年再建一座,最终形成养殖2000头猪的规模养猪场。

对于养殖事业他满怀信心,他希望:“国家能出台更多扶持政策,完善融资、信息平台建设,让我们农民可以大展拳脚。”

学生家长谢成林 管校车 保平安

□本报记者 苏勇

“每次看到孙子坐上幼儿园的校车入托,我心里总是又高兴又担心。”12月28日,市民谢成林向记者说起心里的烦心事。

今年63岁的谢成林家住仁和镇,家里5口人,儿子和媳妇都在广东打工,他和老伴负责照看4岁的孙子恒恒(小名)。孙子3岁时,谢成林把他送进了仁和镇一家民办幼儿园。由于家距离幼儿园比较远,谢成林交付了接送费,幼儿园的校车每天早上来接,下午4点半送回来。

儿子和儿媳不在攀枝花,平时孙子摔一跤或者擦碰到手脚,谢成林心里都很着急,生怕孙子伤的太重,儿子儿媳回来了没法交差。

前一段时间,电视上播放外地校车出事。校车安全便成了谢成林夫妇的忧心事。每天送孩子上校车时,他总是要叮嘱校车司机开慢点,下午看见孙子恒恒安全走下校车,悬着的心才落地。

“娃儿是父母的心头肉,恒恒平安健康是我和他奶奶最关心的事。”谢成林说,再过3天就要过新年了,听说市上的人大会和政协会也即将召开,希望在2012年,攀枝花市相关部门能加强校车的监控和管理,希望所有幼儿园的校车都是安全合格的校车,所有的幼儿园娃娃都能安全出行。”

贫困户张平 生意好 人舒心

□本报记者 刘斌

“新的一年,希望自己茶楼生意越来越好,日子过得更舒心些。”近日,在湖光小区一茶楼内,当起老板的下岗失业人员张平对记者说。

52岁的张平历经下岗、创业失败、离异等生活艰难,但这些不好的事并没有让他气馁,他始终坚信只要自己努力,生活依然会变得美好。

张平原是市冷冻厂会计。1999年下岗买断工龄,拿着买断工龄的5万多元,他很迷茫,不知道今后的生活该怎么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利用买断工龄的钱,自主创业开餐馆。

第一次开餐馆,张平投入了2万块钱,生意刚上了轨道,却被告知租用的房屋要被收回,努力付之东流,第一次创业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为了再圆创业梦,自己养活自己,张平此后又在湖光小区附近找到个地方开起餐馆。可事前他未详细了解相关规定,餐馆开业后,一些居民投诉餐馆油烟扰民,餐馆生意受影响,无奈之下,只好再次结束餐馆。后来,张平又投入2万元,在竹湖园附近与人合作开酒楼,但最终也因经营观念发生分歧,他退了出来。

2009年,张平以自己的一些积蓄和向亲戚朋友借的钱,共投入4万块钱在湖光小区开起了茶楼。张平说,现在这个茶楼每月收入除掉成本,缴纳医保和社保后,只够维持自己的生活。由于他有下岗人员再就业优惠证,在办理茶楼营业证照和茶楼税收方面都享受了税费减免的优惠政策。他曾想通过申请小额贷款,帮助创业,但茶楼收入不稳定,自己没有能力提供相应的抵押担保,自己只好放弃了。

张平说,像他这样的下岗职工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对政府出台的一些优惠政策不清楚、不了解,希望政府能建立相应的“一站式”服务,让更多人能详细了解政策,申请办理更方便快捷,享受到政府的新优惠政策,感受党和政府的关怀。

“的哥”袁春 少堵车 多挣钱

□本报记者 王南桢

12月23日下午。西区清香坪。出租车司机袁春。

2011年,对袁春来说是一个丰收年。他笑着说:“今年收入还不错,虽然油价上调增加了跑车成本,但政府给我们发放了燃油补贴,今年我领了7000块。加之从今年5月1日起,调整了出租车运营价格,一天能多挣二三十块,一个月又增加了几百元。算起来,除开加油费、保险费、出租车公司管理费等费用和家里的开销,一个月纯收入有3000多元。”

今年37岁的袁春曾是河门口商场的一名职工,1997年单位改制时他买断了工龄,失业后为了能找份工作,他学会了开车。

袁春说:“前些年,我应聘在单位开车,原来工资低,一个月就三四百元,后来逐渐涨了一些,能拿到1000多元。我爱人没有工作,加之孩子小,一家三口生活十分拮据。”

2009年,攀枝花市更换新出租车,袁春筹资买了一辆,希望靠经营出租车养活一家人。他请了个司机从早上7点开到下午5点,他自己从下午5点开到第二天凌晨1点左右。

袁春跑的是夜班,最担心遭抢劫。他说,近几年抢出租车的事件少些了,但还是有些担心,拉客时还是尽量不走不熟悉或偏僻的地方。他说,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是发展的保障,希望在新的一年,公安机关加大对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营造更加安全的社会治安环境。

他说,跑车最闹心堵车,既耽误时间,收入还要减少。他希望新一年,攀枝花市进一步加快交通建设,努力改善道路交通拥堵现状。

袁春一家三口现住在原单位分的一套50平方米福利房。他说:“新的一年,这车堵得少,钱挣得多了。我想买个大房子。”

老教师何琼芳 盼关心 望尊重

□本报记者 梁波

12月27日7时45分,何琼芳走出家门,虽然8点上班且学校离家不到1里路,但她总是坚持提前10分钟到学校。这个作息规律,她已坚持了26年。

今年52岁的何琼芳,是西区格里坪镇中小学校小学五年级二班的班主任,已有26年教龄。20岁,正当花季的她随着父母亲迁家来到攀枝花,在企业一所子弟校当一名代课老师。

她问一位前辈教师怎样才能当一个好老师时,这位前辈告诉年轻的她:“如果你能像妈妈那样对待你的学生,你就是一个好老师!”

这句话影响了何琼芳一生,她一直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都说教师是阳光下最美丽的职业。我所付出的辛劳,就是为了得到尊重和认同。”

就攀枝花市提出建设幸福攀枝花的目标,何琼芳说:“最近,我时常问自己‘你是幸福的吗\’?对于这个问题,我很纠结。作为一名老师,我是幸福的,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对我都非常尊敬,给予我的工作高度认同!这两年教师工资增长也很快,现在每月收入可达三千多元。但是快到退休年龄的我如今还住在公路边一套仅有43平方米的房子里,每天回家备课都要受噪音之扰。

何琼芳说,她曾亲眼目睹一位有30多年教龄的退休教师,为了能在退休之前签到8级教师岗位,终日惴惴不安,怕差生影响业绩、怕同事竞争,找领导、拉关系,就为了能每月多拿100元。“还有几年我也要退休了,我很担心类似的尴尬也落到自己的头上。”

谈到新年愿景,何琼芳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上级领导和地方政府多从政策层面,关心长年战斗在最基层教育战线上的普通教师,让我们不再为了一纸职称而纠结去绞尽脑汁,能够安心施教!”

农民工张良术买新房 安新家

□本报记者 李刚 

12月28日,攀枝花市天任工贸有限公司安全员张良术和工友们在公司财务室领到了2011年末的最后一笔工资。

陕西农村出生的张良术1989年就外出打工,作为一名“资深”打工仔,22年来他分别在温州、广州、深圳、陕西等地打过工。今年年初,他经过朋友介绍,来到攀枝花,在天任工贸有限公司任安全员职务。

谈到现在的工作,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公司发展得很好,我们打工仔每个月都能够按时领到工资,现在工作稳定了,我也不想在东奔西跑了。”

“过去在其他大城市打工,工资结算经常要靠等,如今国家的政策好了,我们民工领工资都还算顺利。工资问题解决了,对于我们打工仔来说,最担心的问题就是没活干。”

回忆起20来年的打工经历,张良术说:“去年在陕西老家一家煤矿打工,矿上经常没活,收入不稳定。现在在攀枝花打工,公司与我们签订了劳动合同,保险经费公司也给予了完善。如今我的老婆呙术芳也来到了攀枝花,在这家公司任过磅员。”

“今年过年我们不打算回老家了,等过大年的时候在回去看看。”张良术告诉记者,过年期间公司人手紧,老板特意提高了加班工资,他和妻子已经决定留下来。

一年来,张良术算了算自己的工资收入差不多有3万来元。他说:“希望来年经济发展得更好,我和妻子一起打工收入更多。这样,我们就能在明年下半年买上一套经济适用房,好在攀枝花安家。”

个体户杨青政策实 更惠民

□本报记者 苏安静

“无论是过去的一年,还是即将来临的一年,我都期盼更多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把梦想再向前推进一步。”12月26日,市华山五交化公司澳柯玛专卖店负责人杨青对记者说。

今年49岁的杨青,在家电行业打拼多年,在历经下岗、金融危机和重大疾病折磨后,仍祈盼自己的事业得到延伸与拓展。

2000年,商业企业改制,他成了一名下岗职工。生性好强的他,毅然决定与人合作,拿出多年积蓄和自己买断工龄的补贴,租下原市五交化商场,办起家用制冷电器公司。

杨青说刚下岗的那段日子真是苦不堪言,“前些年,通过政府再就业优惠政策和小额贷款等措施扶持,以及自己的努力,终于摆脱了生活窘状。办起了自己的专卖店,还清了购房款,夫妻俩买了医险和养老保险。”

2001年,杨青被检查出患重大疾病,为了给他治病,家里用尽所有的积蓄,并陷入困境。

杨青说:“还好,是政府医保政策帮扶我,让我下决心与病魔抗争。这些年来看病、手术花掉近百万,如果没有医保政策就没有我今天,我十分感激政府!”

杨青现在经营的澳柯玛制冷电器,不仅在市场竞争中站住了脚,而且还安置下岗职工10余人,成了优秀个体纳税户。

保洁员王昌华增岗位 利就业

□本报记者 苏勇

“唰、唰、唰。”

12月27日7时许,位于五十四互通路居民小区里,一个身穿旧工作服、头戴一顶草帽的社区保洁人员正在认真地清扫地上的落叶和垃圾。

这位保洁人员名叫王昌华,今年50岁。王昌华原来是港华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锅炉工人,有妻子和一个女儿。妻子身体多病,女儿在读书。全靠他一个人挣钱养家。后来单位改制,王昌华成了一名下岗失业工人。

2004年,王昌华的妻子因病去世,他与女儿相依为命。那段时间,王昌华每天在外打工,临近中午、晚上吃饭时,给老板请个假,匆忙赶回家给女儿做饭。

2008年,王昌华的女儿考上了大学,一大笔上学费让他愁得睡不好觉。女儿见状,哭了,表示要放弃读大学,出去打工。

东区金福社区、东区总工会、市总工会得知了王昌华的情况后,纷纷前来看望他,并帮助他女儿筹集够了上大学的学费。随后,为了减轻王昌华父女的生活压力,金福社区安排王昌华在社区担任保洁人员,负责清扫保洁互通路小区的卫生。每天,王昌华一大早就起来清扫保洁小区的卫生,天黑才回家。

“我很感谢党和政府,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我和女儿走出了生活的困境。”

望着干净整洁的小区道路,王昌华说起2012自己的希望:“明年我女儿就要大学毕业,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我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能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

新闻推荐

福建宁德销售“地沟油”案追踪 □新华社记者 郑良

不法分子销售“地沟油”,食杂店、小吃店、快餐店、居民等数百“用户”购买。福建省寿宁县法院近日对一起销售“地沟油”案件做出一审判决,以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判处刘毓恩有期徒刑2年8个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