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辉映石化城 润物无声聚民心 惠及民生创先进 力促和谐争优秀 西固区创先争优活动唱响发展主旋律
创先争优,凝聚的是力量,播种的是希望。
西固区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按照中央和省、市统一部署,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组织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在全区580个基层党组织和14139名党员的积极参与下,立足区情,科学谋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活动中涌现出了一批在助推发展、服务群众、敬业奉献、弘扬正气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党员,西固城街道、马家山村、康乐路社区等基层党组织和陈靖、陈守文、张俊宗等优秀共产党员,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全区形成了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浓厚氛围,演绎出一幅“千帆竞发谁与我争、潮涌西固漾碧波”的喜人画面,有力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科学、和谐、跨越新发展。
党群联心 手拉手共奔小康路
西固区金沟乡马家山村党支部按照乡党委的安排部署,大力推广《金沟乡农村党员日常管理考核办法》,广泛开展党员“积分制激励考核管理”活动,不断激发党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全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障。马家山村党支部充分利用“三会一课”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参加市、区、乡组织的各类培训班,对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培训,全面提升村“两委”班子成员的综合素质。并围绕“能率先致富、能科学致富、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三能”目标,结合乡党委提出的开展争当“致富带富能力强,服务管理村级事务能力强”的“双强”村干部的活动,立足职能转变,着眼服务群众,拓宽服务渠道,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真正做到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全力以赴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村干部自筹资金3400元,完成了下大金沟社小水利农灌工程,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马家山村党支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结合实际,村党支部深入开展党群联心、科技联动、产销联户“三联系”主题实践活动。一是党群联心。建立党员与农户“一帮一”帮扶挂钩联动制度,在全村49名党员中,确定一部分具有种养殖技术专长的党员与村里的贫困户结成对子,进行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帮扶活动。制作“党群联心卡”下发到各农户,把乡包村领导、村“两委”班子成员的电话印制在上面,群众有急事、有难题可直接拨打电话与乡村两级干部联系。通过采取这一措施,进一步增强了干部的服务意识,改善了干部的工作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二是科技联动。村党支部积极联系市区农技部门,邀请农业专家为村民做农村实用技术讲座,提高种养殖技术和水平。结合村情,大力引进适合本村种植的新品种进行试种,推进了全村产业结构调整。同时,组织部分种养殖大户到产业结构调整比较成功的地区进行参观学习,转变农户的种养殖观念,树立大种大养的意识。三是产销联户。适时组织召开全村百合、蔬菜、水果营销大户座谈会,了解他们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鼓励他们积极与外地市场联系,了解市场供求状况,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信息。同时,党员营销户与百合、蔬菜、水果生产农户直接挂钩,推广“公司+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从而全面解决了农产品的优价销售问题。
创新思路 地企互动联争联创
西固区西固城街道党工委坚持以“三有一化”为重点,不断深化拓展“民情流水线”工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新规律,创新工作思路,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优势互补、良性互动、联争联创”的工作新格局,有力促进了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
西固城街道党工委在地企互动,联争联创活动中,首先成立党建联席分会,通过签订《共驻共建协议书》,明确社区和驻区单位党组织在争创活动中的目标、责任和活动形式,有效调动了驻区单位党组织参与街道社区争创工作的积极性。目前,辖区10个较大规模的单位党组织分别与10个社区党组织签订了共驻共建协议书,进一步拓宽了创先争优活动的覆盖面。其次健全双向协调机制,各社区均成立了由社区党组织、辖区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共同组成的社区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通过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党建工作联席会议,互通信息,交流经验,研究解决社区各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组织开展群众性、公益性、社会性的社区服务活动,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第三建立党员共管机制。实现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手拉手”结对共建,建立党员共管机制,加强对党员的分类教育管理。积极组织社区内各类党员共同参与创先争优活动,重点要求在职党员要立足岗位,“在八小时内服务单位,在八小时外奉献社会”,以全面提高争创工作水平。
西固城街道党工委紧紧抓牢社区党建“共建”这一主题,积极创新活动载体,丰富共建内容,发挥党建作用,使党员干部成为社区发展的领路人、和谐之歌的领唱人、知群众疾苦的贴心人。一是开展了“两促三评四达标”活动。为了实现“扩大创先争优覆盖面,提高群众满意度”的目标,围绕廉洁、高效、便利的运行机制、工作作风及社区党组织建设,组织开展以“促创先争优有新格局、促共驻共建上新水平;群众评议社区、党员评议支部、党组织全面评议活动;做到管理网络达标、服务机制达标、制度完善达标、资料规范达标”为主要内容的“两促三评四达标”活动,进一步健全了服务网络、拓宽了服务领域、提升了服务质量。二是实施了“三为四送”为老服务工程。根据辖区独身老人多、无人照看、生活不便的现状(即空巢老人现象),积极联合辖区企事业单位,打造“为辖区高龄老人、为孤寡残疾老人、为贫困老人送关爱、送温暖、送欢乐、送健康”的“三为四送”为老服务工程。合水中路社区深化拓展此项工程,开设了“爱心夕阳餐”,为辖区13名生活无人照料的空巢老人提供送餐服务,赢得了社区老年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实现了“群众有所难,社区有所帮,群众有所需,社区有所为”的目标。三是设立了“创先争优——联争联创论坛”。在街道内刊《西固城讯》中设立“创先争优——联争联创论坛”专栏,全方位反映了街道社区围绕创先争优开展共驻共建工作情况,荟萃辖区内所发生的大事要事、人文环境、和谐创建、校园生活、城市面貌、市民精神风貌等内容。同时,还定期邀请辖区企事业单位,召开街道创先争优活动座谈会,从健全机制、资源共享、主动参与、相互配合等方面共商发展之路,共谋发展之策,增进了相互了解,促进了活动开展。
民情论坛立体化构建和谐家园
西固区临洮街街道康乐路社区共有居民1412户,总人口4012人;社区党总支下设3个支部,共有党员120名。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一项建设和谐社区的“民情论坛”活动在西固区临洮街街道康乐路社区悄然兴起,让广大居民群众共享和谐之乐,让0.65平方公里的土地尽展和谐之美,成为广大党员和社区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念兹在兹的责任。于是,一幕幕好戏接连上演,在经历心血和真情的滋润后,社区终于在广大居民群众的期待中华丽转身,成为广大居民交口赞誉的生活乐园、和谐家园。
知民声、知民情。社区在不断深化拓展“民情流水线”工程的基础上,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建开设了社区“民情论坛”。通过居民在“说事、理事、议事、干事、评事、查事”各环节的积极参与,多渠道,全方位了解社情民意,真正实现“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仅2010年以来,社区围绕党的建设、服务功能完善、低保和社会救助、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社区环境建设管理等议题,共开展“民情论坛”6场次,参加人数达600多人次,提出各种意见、建议和诉求32条,改进和解决热点、难点问题12件。如社区将最低生活保障的评定及动态管理过程、社会救助对象的审定在社区“民情论坛”上进行公示,同时聘请民情信息员、悬挂民情信箱、开通民情热线、发放民情连心卡,深入广泛听取民意,请居民群众监督,确保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实现阳光低保、阳光操作。社区居民深有感触地说:“社区民情论坛就是服务群众,为民排忧解难的‘民心论坛\’”。
知民情、解民忧,永远是社区工作的宗旨。康乐路社区坚持把健全服务工作机制作为开展“民情论坛”的有力保障,努力在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上下功夫,在服务质量上做到“真情服务零距离、真心办事零差错、真诚服务零投诉”和“一站式服务”,并建立“党员连心卡”和“便民服务卡”,实行“错时工作制”,为居民群众提供服务。
社区围绕开展“民情论坛”,社区积极组织居民群众和志愿者开展一系列特色服务活动。一是抓“三项活动”,开展志愿服务。组建社区义务巡逻队、爱心服务队、楼院看护队和治安信息员队伍,开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实践活动,为广大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如针对辖区独居空巢老人较多的实际,社区组织志愿者开展了“心系爱心门铃,情系爱心日记”活动,为辖区每一位残疾人、空巢老人安装“爱心门铃”,当他们遇到难事需要帮助时,只要轻轻按一下按钮,志愿者就会及时赶到家中帮助他们。在节假日或闲暇时,志愿者也会主动去他们家中,帮忙干家务,买菜,买药。而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也会将党员帮扶、志愿者服务记入“爱心日记”。社区党总支一支部书记姚玉梅同志虽然已是72岁的高龄,但她仍坚持要加入志愿者队伍,对社区内一位空巢老人进行一对一帮扶,不但经常打电话关心老人的生活,还会亲自去老人家陪老人谈心,让老人倍感关怀。二是开展破“四难”,实现生活无忧。积极开展社区“邻里节”活动,组织入户调查、走访邻里,为社区困难居民协调就业岗位176个,提供低保和医保等服务226户,组织协调外出务工人员累积达639人次,解决辖区63户困难居民“住房难”问题,基本实现了辖区居民群众生活无忧。三是创“5分钟社区”,方便千家万户。社区牵头开办便民超市、农贸市场、干洗店、便民餐馆、电器维修店等便民网点,通过实现服务工作全覆盖,实现了居民不出社区,5分钟内就能享受全方位服务的工作目标。
潜心执教 用爱浇灌一方净土
陈靖是西固区新安路小学教导处副主任、班主任兼语文教师,一位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的人民教师,一位在基层工作中勤恳奉献的共产党员,一位在工作领域中不断开拓创新的业务骨干。十年如一日,视学生如己出,不论学习生活都给予无微照顾的年轻教师。
陈靖参加工作至今,主动上门与家长沟通,说服家长,达成教育孩子的共识。学生孙某,从小失去双亲,与奶奶相依为命,奶奶年岁已高,依靠低保艰难地维持生活,不能照料和辅导孙子的生活学习。陈老师接任该同学班主任后,了解到孙某的实际困难,决定接来和自己同吃同住,义务辅导孩子学习照顾生活起居,逢年过节用并不宽裕的工资给孩子添置一些新衣服和学习用品。升入中学后,孩子已习惯和陈老师一起生活并有了深厚的感情,但此时陈老师已有了未婚妻,一间单身宿舍显得十分拥挤,可是为了孩子能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陈老师还是让孩子留在自己那里,白天忙于日常工作,晚上辅导孩子学习,直到中学毕业,步入军营。孩子参军后,每周总不忘给陈老师打电话问好,亲切地称他为“爸爸”,实际上整整八年的用心付出与关爱,他们早已成为了一对感情深厚的“父子”。有个叫桑某的学生,家长不管、经常逃学、成绩落后,是个“问题学生”,多数老师对他采取放之任之态度。陈老师担任该生班主任后,经过观察发现这个孩子经常出入网吧,一周有一半时间在逃课,便决定家访,因为这个家长对老师有抵触情绪,其他老师劝他别去了,可他还是决定去看看。家访时,家长一听是老师,就不开门,陈老师坚持有空就去,一个月后这位家长终于被他的执着感动,开了门。交谈中他了解到,桑某的父母已离异多年,离异前,孩子的学习全靠母亲管束,离异后,父亲靠低保度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因疏于管教,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逃学上网,并和社会上的不良少年接触染上了一些坏习气。了解到具体情况后,陈老师决心去挽救这个孩子,和孩子的父亲进行促膝长谈,让他认识到孩子存在的严重问题,陈老师又设法和孩子的母亲取得了联系,通过努力,夫妻二人消除了彼此的隔阂,重新走到了一起,一个破碎的家庭又和好如初。家和万事顺,陈老师经过和孩子的多次谈心让孩子重拾自信,有了学习的热情,还利用休息时间为孩子补课,最终桑某同学顺利地升入了中学。学生们喜欢做小卡片,上面写上他们对陈老师想说的话,然后悄悄放在办公桌上,在孩子们眼里,他就是最可信、最贴心的“爸爸”。
付出就有收获。连续几年,陈靖被评为校“先进教师”、“厂先进教师”、“青年岗位能手”、“十佳师徒”等荣誉称号,2007年11月,他被推举为“感动西固道德魅力人物”,受到区政府的嘉奖。2008年,被推举为“西固区优秀教师”;2009年,获“西固区教育系统师德先进个人”称号;2010年9月,被评为“兰州市十大道德模范人物”;2011年3月,又被评为“西固区优秀教育志愿者”。
守望文化 用丹心筑起精神高地
陈守文是西固区柳泉乡东平村退休干部,在西固区乃至兰州市,提起陈守文,人们无不啧啧夸赞。他出生在文化世家,自幼酷爱书法,“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以此形容,恰如其分。其书法艺术兼蓄百家之长,而又突出个性,达到很高的境界,而且在群众文化事业方面,也是位积极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创先争优活动开始之后,他更是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弘扬民族文化,推动柳泉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上。早在1996年,在陈守文的建议和倡导下,成立了柳泉乡书画协会、武术协会、音乐协会、戏曲协会、文艺协会、老龄协会等六大协会和“世大”文化基金会。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书画展,为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柳泉投稿者6人,全部入选编入《渴望圣火 万米书画长卷》大型书画册。此外,他致力于柳泉历史的挖掘、整理和收藏工作,撰写了200多万字的《云山日记》和《云山杂记》。他邀请好友走街串巷,寻找知情人,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历经5年,收集资料44万字,最后成书25万字,整理编撰了《柳泉乡志》。在积累资料的过程中,他又精心编写出《柳泉八古》、《柳泉变迁史话稿》、《柳泉武术史话稿》和《柳泉史拾》等地方历史文献资料,这使柳泉乡在西固乃至兰州市成为创先争优活动当中有名的文化乡,柳泉乡被评为省级“文化示范乡”、“兰州市文化先进乡镇”、“兰州市唯一文化联系点”,目前他又借活动之际,正在努力申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为柳泉乡的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急村民所急,如何让农民增收过上好日子,带领农民致富,成了他的一件大事,心系群众的他知道,光靠种地不行,得发展多种经营,他不辞辛苦地找来农业专家,向农民传授种植技术。在一座座种植大棚边,有位青年妇女这样讲:这几年食用菌种植已形成规模,价格也不错,收入增加了,多亏他指引了一条致富路,我们都很感谢他;在村民家里,一位老党员这样夸奖:经常找我们几个老党员来讨论目前村民最关心、有切身利害的难事急事,收集第一手材料,积极为民排忧解难,在生活上处处关心我们,是个难得的、真正为我们群众办实事的好人。
掘起麦草掩盖下的“黄金”财富
——访张家大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俊宗
提起西固区张家大坪村,我们很快会联想到韭黄,正是“金凰后”品牌韭黄产业的崛起,让这个名不经传的山区小山村名扬四方,而张家大坪韭黄产业的强势走俏,与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俊宗不无关系。四月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记者专访了张俊宗,也探询了这个村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的坚强“抓手”。魁梧的身材,洪亮的嗓音,朴实的语言,性格爽直,雷厉风行,善经营,会管理,这就是西固区西柳沟街道张家大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俊宗的真实写照。
张俊宗不善言谈,但说起如何让麦草掩盖的小韭黄成就大产业,他却来了劲,张俊宗说,张家大坪有20多年的韭黄种植历史,种植出的韭黄颜色金黄,叶宽茎嫩,味道鲜美。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韭黄种植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村两委一班人认真分析农产品市场行情,委托甘肃农业大学编制了《西固区沿黄灌区无公害蔬菜韭黄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积极调整全村种植结构,引导村民将致富的主攻方向定格在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韭黄产业上。
为了打消村民种植韭黄的顾虑,张俊宗先动员党员干部带头种植,在原有的100亩韭黄种植的基础上,又新增500亩,并新开发土地623亩为日后发展韭黄种植之用。经常邀请市区农业技术专家到村里开展韭黄种植技术讲座,帮助村民解决了韭黄种植的技术难题。为了畅通销售渠道,保护种植户的根本利益,他主动跑市场,搞调研,做宣传,请商贩,组织种植户成立了韭黄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成功注册“金凰后”商标,使张家大坪村韭黄种植有了正规的组织形式和响当当的品牌。同时,通过建立无公害化生产体系和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升品牌效益,形成“公司+农户+基地”和“订单农业”的无公害韭黄生产格局,达到了“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水平。2010年底,全村韭黄年产量达150多万公斤,专业合作社经营服务总收入达到660多万元,纯收入达到500多万元,户均收入达2万余元,占村民总收入的90%以上。
“不能让一个村民掉队,群众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张俊宗说。带领广大村民致富后,张俊宗没有忘记那些弱势群体,经常惦记着五保户、孤寡户、特困户的生产生活,逢年过节,带着米、面、油上门进行慰问。带头并组织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一对一”进行结对帮扶,定期到帮扶对象家中进行走访,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村民薛秀花及女儿长期患病,家庭生活非常困难,两年前其丈夫又因病去世,张俊宗得知消息后,带头捐款帮助办理了后事,为其申请了农村低保金,解决了母女二人的后顾之忧。筹资22万多元为10户特困户和1户五保户新建了45平方米的新房子,筹资40余万元,对饮用水管道进行了改造。投资9万元修建了小学围墙500米;投资21.6万元修建滴水池60个,衬砌渠道3000米,硬化村级主干道2500米。
“我就说这些吧,成绩的取得也离不开村民的支持和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呀”。采访刚结束,张俊宗又忙着给村民办事去了,看着他高大的背影行走在春天里,记者心头涌起一种暖暖的感动,正如老百姓所言:“有俊宗这样的好书记,我们的生活就有奔头了。”我们祝福张家大坪村在创先争优活动的大潮中书写更加辉煌灿烂的春天。
新闻推荐
叔父家门前有五棵大柳树,冬去春来,柳芽在和煦的春风中吐出了嫩绿的小芽,又是一个春天来临了。吹柳笛、编柳帽是小时候在这个季节经常玩的游戏,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