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谣盐”何以惊众

兰州日报 2011-03-20 03:54 大字

“别说盐,连榨菜都快没了!”17日下午,当很多闻风而动的市民冲进北京大小超市、食品店时,发现他们的目标早已被清空,不愿意空手而归的人们多数都拎上了一瓶酱油。

18日上午,超市、批发市场的货架上又陆续摆上了食盐,更多的盐则已经“在路上”。其实,就在昨天,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已经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保障食盐供应,并立即开展市场检查,坚决打击造谣惑众、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但即使是这样迅速的动作似乎也没有阻止人们奔走相告、身体力行的举动。“谣盐”为何能惊众?一次次的,我们的理智和信心哪里去了?

心理学家:这是典型的社会惊遁现象

核辐射的地区离我们有几千公里的距离,风向和洋流并没有向西转移的趋向,信息也都保持公开通畅,但是,盐、酱油、榨菜、含碘的华素片……一切与碘有关的食物、药物都成了紧俏物资,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的话题全都集中于此。这一切,究竟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心理呢?

夏学銮(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正在三亚讲学,听说抢盐现象后,第一反应就是叹气):

东京都还没抢盐呢,北京怎么就抢开了?真是自己吓自己啊!从社会心理学上分析,这就是典型的“社会惊遁”现象。简单地说,就是看见别人跑自己也跟着跑的非理智的从众行为,踩踏事故多是由此产生。这种情况下,其实并没有任何客观损失,但是以恐惧、不确定感、害怕等情绪为远因,以某个讯息或传言出现对具体行为之触发为近因,产生了这样的行为的反应,理论称之为“惊遁”。

这说明我们的民众心理太脆弱了,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其实无论面对什么灾难、谣言,冷静都是最好的状态。不理性的盲目行为,只会造成社会恐慌,扰乱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传媒学者:危急时刻更符合人们的心理期待

面对缺乏依据、全凭想象的流言,媒体、学者甚至许多有科学常识的普通网民都在不断辟谣,但实际情况却是人们更愿意相信谣言。传播学者匡文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危急时刻,恐慌的心态导致人们更倾向于负面信息。”因此,耸人听闻的谣言更加符合人们的心理期待。

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这两天经常在网络上同网友和学生观察讨论此次地震谣言的传播情况):

抢盐危机未必是一件坏事:如果抓住机会,处理得当,决策过程透明,信息发布及时,也是一次生动的公民教育课,增加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感。

假新闻和真相只有在事后才能判断,如果要求普通公众不传播“流言”或“假新闻”,等于要求他们不犯错误,那就等于剥夺了他们表达的权利。因为我们目前所谓的“真相”,也不过是权威信源发布的。没有人能保证权威信源不发布错误消息。

由于个人媒体发布和权威信源(新闻媒体和第一手信息)的发布有时间差,出现流言是正常现象。这就要求权威信源提供的信息要有提前量。

生化博士:多少次核试验都没把海盐污染了

碘盐之所以被抢,缘于两种说法:一是将来的海盐会被污染,所以要囤积,二就是为了防辐射。在专家看来,这两种说法都太片面了,纯粹是“传说”。

方舟子(著名科普作家,生物化学博士):

核泄漏再严重也不会把海盐都污染了呀。你想想,每年有多少次核试验是在公海里进行的,它们都没把海盐污染了,何况这次的核泄漏?

你知道多少碘才能起到一定预防效果吗?100毫克!如果靠吃碘盐来防辐射,按照我们国家每公斤盐只能加入20到50毫克碘的规定,一个人必须每天吃2到5公斤碘盐才行!而大量摄入食盐不仅会造成脱水,还会吃死人的!还有所谓的华素片,每片碘的含量不过1.5毫克,要起到预防辐射的效果,你一天得吃60到70片。另外,碘也就只对放射性碘有预防作用,而核辐射产生的放射性气体可不仅仅是放射性碘一种!

立体辟谣:官方、民间齐上阵,都别抢了!

“我妈一早去公园跳舞,听旁边打太极的老人们说的”;“老家的亲戚急火火地电我说帮忙买几袋备着”……手机短信、朋友见面提醒、MSN提醒、飞信提醒……只要你还在社会生活,昨天,你就无法屏蔽“买盐去”这样的信息传播。与谣言赛着跑的是辟谣。昨天,官方、媒体、业界和有识之士也在第一时间开始了一场堪称全方面立体化的辟谣。

发改委、商务部、工信部等相关政府部门第一时间出面辟谣,国家发改委不仅在官网上辟谣,还在17日向各大媒体发布官方消息,当日14时25分,新华网将该消息公布,14时51分,新华社向全国播发电稿。

中盐总公司17日上午就通过官方网站发布了一份紧急通知,强调确保食盐市场稳定供应。当日中午,他们还紧急在门户网站注册微博,从13时49分开始,连续发布辟谣微博,第一条微博内容便是《关于部分地区食盐抢购现象声明》。该微博同时举出具体数据说中盐公司的食盐库存在3个月以上,能够保障供应。15时40分左右,该微博开始以“中国盐业总公司应急工作小组”的名义进行微博访谈,回答网友关切的各种问题。

17日,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排名前两位全部被“盐”占据,与“制止谣‘盐\’”相关的微博达到数百万条,科学传播公益团体“科学松鼠会”进行辟谣的微博也有几十万条。科学松鼠会当日10时11分以“无需抢购食盐”为题转发微博,普及了3条食盐小常识,很多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以及微博达人们也都在努力辟谣。网友还在微博上面发起了签名保证不抢购食盐的活动,得到了广泛支持。

青涩记忆:我们还曾抢过什么?

在碘盐之前,我们已经抢过很多东西。街坊二大妈一嗓子吆喝,立马就有人请假去副食店抢购:“那个平板车、三轮车、小推车我一趟一趟往家拉呀!”醋打一澡盆,酱油两水缸,豆油十五桶,味精两抽屉,黄酱一被窝……20年前姜昆相声里的可乐场景不断重现,原来我们对“抢购”的热爱一直不曾改变。

2003年,席卷全国的“抢购”风潮比“非典”疫情的蔓延要快得多。因为谣言板蓝根和醋能预防非典型性肺炎,于是,多地药店板蓝根脱销,很多单位也都给员工发放,以至于板蓝根的身价曾经上涨了五倍;而抢醋热潮则很快扩展到了食盐甚至大米。

结果,板蓝根和醋并不能应对“非典”,传说中的“盐荒”和“粮荒”也并未出现。在今年的“抢盐”风潮中,一个段子被广为传播:

“某超市,众人争相抢购食盐,唯一老太太镇定自若在一旁选购其他商品,并不时摇头嘲笑。旁人上前问她为什么不抢,老太太答:‘非典那年抢的还没吃完呢!\’”

2009年冬,甲型流感的暴发又引发了新一轮的抢购。除了一直深受追捧的板蓝根之外,传闻能防治多种疾病的大蒜也遭到了哄抢,价格上扬20倍,“蒜你狠”从此名声大震。

2010年,人们抢购的对象变成了绿豆,拜某大师绿豆能治百病的偏方所赐,绿豆价格翻番。随着大师的底细被媒体曝光,“豆你玩儿”也成了一场闹剧。

下一个,该抢谁?

原载《北京晚报》

有话要说

为什么不抢盐

■“为一包盐,再成了踩踏事故的牺牲者,太不值”

在一片抢购声中,依然有很多市民自觉保持了理性,不仅没有加入抢购大军,还在努力平复着周围家人朋友的恐慌,哪怕很多是用一种调侃的方式。

黄璜(soho一族,昨天下午正在家中打游戏,听到消息后很淡定):

我妈早晨就被邻居鼓动着去买盐,被我拦下了,家里还有半袋,至少能吃半个月,着急忙慌地去凑那个热闹干什么,我就不信,首都北京还能让我们吃不上盐?而且,那么多人都蜂拥而去,肯定挤成一团,不定出什么事儿呢,她一老太太为了一包盐,再成了踩踏事故的牺牲者,也太不值啦。

■“世界上最最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没辐射死,被盐齁死了”

石明兰(白领,老家在沿海城市,13年前进京工作至今):

我家里人给我打电话说都在买盐,我还嘲笑他们没见过世面,瞎跟着一惊一乍的,没想到北京也突然跟着“抽风”了。我觉得很多人都是瞎起哄,可能正好在超市里买东西,看见别人买,自己也就拿两袋,这么一从众就变成抢购了,真实情况应该没那么邪乎。我觉得也就这两天,等这阵子过去了,大家茶余饭后肯定又会拿这个当笑谈,也算给咱的平淡生活加点盐吧,呵呵。

@温热解读:世上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没了;世上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不好使;世上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没来,盐买多了;世上最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人死了,盐没用完;世界上最最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没辐射死,被盐齁死了!

@beijingmaggie微博:可以预测几件事:1.这两天,盐将是最好的礼物(有人买不到盐,能赐他一包,那是多大的恩情啊);2.几年后,中国高血压病例激增(食盐过量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3.几年后,中国人普遍显得比实际年龄大(食盐过量催长皱纹);4.几年后,中国土壤含盐量激增(大量吃不完的盐会被抛弃)。

为什么抢盐

抢得起

“未盐疯”:主要这不是金子,咱老百姓都抢得起。一袋一块多钱,买个几十袋也没多少钱,有备无患呗!

王大业:觉得好玩所以抢。

“盐”过其实  宁信其有

全亚军:科普知识不足,舆论引导滞后,不法商人炒作……导致谣“盐”四起,疯狂抢盐。虽然很大部分人相信这肯定“盐”过其实,但是大众还是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以防万一。

向往(521151649):昨天下午才听说大家在抢盐,正好家里快没盐了,平时也是吃一袋买一袋的,所以没有多余的,我就赶紧去超市看看,没想到真的一袋也没有了。我在想,盐的用量不大,但没盐真的没法过日子啊。

谣“盐”惑众  抓到重判

柯丹:北京闹“盐荒”是不可能的。凡抢购者都是愿意“跟风”又不愿意动脑子的。

李海顿:无良投机倒把商人太多,有些人听风就是雨,容易上当。日本受灾民众很淡定,俺们老百姓反而自己吓自己。 

沙小易: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还有人抢购过手纸和棉布呢,因为什么我都忘了,就觉得挺可笑的。

刘紫衣:真正抢到盐的没几个!一些黑心商人已经开始卖高价盐啦!

王俊荣:老百姓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几十个人造谣传谣能一夜之间波及全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还是找找这个石吧。

赵玉海:抓到散布谣言的人判个无期或死刑。

新闻推荐

甘肃省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 商品房销售面积不达标将不批准新项目

【本报讯】 为进一步调控房地产市场,四川省将加强商品房销售监管,今后,凡已建成的商品住房,如果销售并到房管部门备案的面积达不到80%,相关部门不得批准该房地产开发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