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关心空巢青年,不要强行“拖拽”

山东商报 2017-04-13 15:13 大字
随着高校毕业季的邻近,大批年轻人将选择留在城市发展,“空巢青年”也因此成为近来媒体上的热词。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超过5800万人过着“一个人的生活”,其中“空巢青年”(20岁至39岁)的数量也达2000万之巨。(4月11日央广新闻)

有人认为“空巢青年”已经成为显化的社会问题,他们的背井离乡、孤独寂寞需要被同情,他们的饮食起居、精神健康需要被担忧;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空巢青年”不同于“空巢老人”,前者具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而且历史地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久就将走向“有巢”,因此这是一个伪问题。

如果单纯从经济视角来看,“空巢青年”确实是个伪问题,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不空巢青年”的职业职位、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等会好于“空巢青年”。“空巢青年”之所以被广泛关注,主要还在于他们“独居”的生活方式,在关注者看来,“独居”意味着与家庭等社会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的疏离,并可能导致安全、情感归属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当然,所有对“空巢青年”的善意关注都应该得到认可,但是有一种倾向也应该被警惕,即警惕“空巢青年”因“独居”的生活方式而遭遇某种污名化,凡是“空巢”“独居”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好的,这种污名化可能是隐蔽的,并不那么尖锐和粗暴,就像“剩男”“剩女”曾经并正在遭受的那样,是一种在“爱”和“关心”的名义下的“软暴力”。

这并非杞人忧天。在时下中国的荧屏上,“租赁男女朋友带回家”的情节屡见不鲜,而在城市化程度更高的日本,有年轻人已经靠“朋友租赁”来假装自己并不孤独。事实上,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空巢青年”是与整个世界的近代化相伴而生的,自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开启后,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时代,都有“空巢青年”群体,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深,“空巢”越发展现出从被动转为主动的趋势。年轻人主动从传统的社会关系(如家庭、单位等)中间“挣脱”出来,试图作为一个独立而自由的个体构建自己的生活。而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恰恰是现代公民社会和现代法制社会最为基本的精神之一。

因此,如果政府或者组织机构真的关心“空巢青年”,恰恰要尊重他们的选择,而不是强行将他们拽入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之中,应该给他们提供尽可能便利的生活服务,如饮食起居;给予尽可能平等的发展机会,如求职晋升;尽可能完善社会福利,如休假探亲,使他们无论主动“空巢”还是被动“空巢”,都能感受到尊重和尊严,自信、从容地迎接接下来漫长而美好的生活。张恒

新闻推荐

赌博成瘾者 脑部活动异于常人

日本京都大学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赌博成瘾者风险偏好更强,其特定脑部活动也异于常人,这说明赌博成瘾不仅是性格问题。赌博成瘾学术上称为赌博依赖症。京都大学5日发布了这一研究成果。报告称通常认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