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100多道工序全手工李氏制古琴太古遗音代代传

南充日报 2016-04-22 17:48 大字

  • " target="_blank">●蒙永宏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一曲《秋风词》缓缓弹来,铮铮的琴音、悠悠的歌声飘出板房,萦绕在绿竹翠柏间。4月20日上午,顺庆区文化馆非遗办负责人杨术带上摄像机,走进该区李家镇高家沟村。他要把李氏制古琴的选材用料、制作过程、演奏技巧等录制下来,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介绍,李氏制古琴已被列为顺庆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祖传 一家五代制古琴

    飘着琴声的板房就坐落在高家沟村的山梁下,背靠青山,门朝田野,共四排三间。左边一间是仓库,右边一间是住房,正中一间是展示厅。展示厅内,摆放着20余张古琴。

    “这些古琴,有些卖,有些一辈子都不卖!”今年50岁的李军伟是李氏制古琴的传承人。他拿起一张张古琴,向记者介绍起他钟爱一生的宝贝:“伏羲式、神农式、黄帝式、虞舜式、仲尼式、俞伯牙式、师旷式……”展示厅内摆放着的古琴样式、漆色不尽相同,但每一张都造型古朴、典雅大方。单看外形,就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再听琴名,更深感每张古琴承载的厚重历史。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汉族传统拨弦乐器,有3000年以上历史。”李军伟说,俞伯牙、钟子期因一曲“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千古流传,《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精心设计“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大军,他们所弹奏的都是古琴。

    “据说诸葛亮当时所弹的古琴为伏羲式。”李军伟介绍,他的曾祖父李崇真、祖父李德友、父亲李化明都能制琴、弹琴。父亲李化明曾说,李氏制古琴传承了伏羲式古琴的技艺,在四川境内非常有名。李氏先人曾身背古琴出剑阁、过汉中,卖琴于西安;也曾沿水路下重庆、走汉口到江浙。

    李军伟从小跟着父亲学习制琴,曾看到父亲收藏了一本制琴书,书中的每张图上都标注了尺寸数据。由于历史原因,这本制琴书被销毁了。“父亲是老高中生,毕业于龙门中学,当时算是村里最有文化的人。”李军伟说,尽管没了制琴书,父亲仍然在劳动之余一边制琴,一边凭记忆重新描绘制琴的流程。那时古琴没有市场,父亲就把制好的古琴送给李家镇川剧团懂琴的演员,甚至送给村里的小孩当发声玩具耍。

    天资聪敏的李军伟深得父亲赏识,不仅教其制琴,还教他辨音、校音、打鼓、唱川剧。李军伟喜欢打鼓,始终不愿学弹琴。父亲弹琴时,他就默默地站在旁边,静静地听音。父亲弹的古琴曲没有曲谱,李军伟不懂父亲弹奏的内容,却能准确识别出古琴音色的优劣、音调的高低、音准的细小差别。

    如今,李军伟在老家开厂制琴,儿子李奎在扬州开厂制琴,女儿李娅娇也继承了祖上衣钵,拜师于苏扬二州名家,学习古琴演奏。制作 100多道工序全手工

    “一张古琴主要由琴面和底板扣合形成,琴面要拓成拱形腹槽,与平展的底板形成一个共振腔。”李军伟介绍,古琴的配件还包括岳山、互振、天地柱、雁足等,这些小配件一般用黑檀或紫檀打磨而成。

    文人雅士们还为古琴取了许多雅名,头部、中部、尾部被形象地称为金童头、玉女腰、仙人背,并以龙池、凤沼、凫爪、雁足、金徽等为各小部件命名。李氏制古琴的尺寸较为固定,一般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日,琴面在上成穹窿像天,底板在下平整如地,切合了古人对宇宙天圆地方的认知。

    “良工不如良材。”李军伟说,李氏制古琴的选料讲究“轻、松、脆、滑”,即木质要轻、木材要松透、要有脆性、打磨后要光滑。泡桐、青桐、杉木等木质松软、纹理自然的木材均可制琴,太硬的料制琴后没有弹性,不利于振动,发音效果差。不同材质制成的古琴,发音自然有较大差别,或清亮、或浑厚、或清润、或凝重,一琴一音,可满足各人爱好,这也是古琴的一大特色。

    “爷爷备材孙子用。”李军伟说,古琴要选用老料,最好是上百年的老而不朽、老而不空的料。

    “完成一张古琴的制作,需经100多道大大小小的工序。”李军伟带领记者走进加工坊,示范了古琴制作中的选料、制胚等工序。其中,校音贯穿了制琴整个过程。选料时,李军伟用指背轻弹木料,听木料的发声获悉干湿、疏密、硬度等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在料上弹墨线,确定刨拓的深浅、空间等;手拓时,要一点点地凿,一遍遍地听音;上弦时,需一手紧绷琴弦,一手或弹或按,耳贴琴面,凝神屏气地聆听。

    李氏制古琴所用的腻子特别考究,用鹿角捣制而成。李军伟从仓库中提出一袋鹿角,拣几根放到石臼中,操起碓捣成细小的粉末,然后用细眼罗筛除去粗粒。这个过程李军伟称之为“捣霜”、“筛霜”。筛过的鹿霜再勾兑生漆,搅拌成泥,刮在整个琴身上。

    “制琴是个细致活,掺不得半点假水,来不得半点马虎。”李军伟说,制作古琴没有“将就”之说,尺寸大小须毫厘不差,扣合须严丝合缝,有些工序要反复做五六遍。

    记者注意到,李氏制古琴的最大特点就是纯手工。在加工坊中,除了墨斗、拉锯、铁凿、刨子等工具外,记者没有看到一件现代化设备。创业 李氏制古琴远销海内外

    上世纪80年代,李军伟一直在李家镇川剧团工作,专职司鼓。川剧团解散后,他又成为镇文化站的文化骨干。到1990年初,乡镇文化站几无事干,李军伟踏上了外出务工之路,先后去过广东、福建、浙江等地,主要在家私厂当漆工。

    2001年,李军伟所在的杭州某家私厂签约一份订单:加工200张琴凳和琴台。李军伟一打听,苏州有一家公司专门制作古琴。于是,他辞去家私厂的工作,只身来到苏州的古琴制作公司。

    “其他工人往往只会某一道工序,我对每道工序都懂。”李军伟说,因为对古琴制作驾轻就熟,他去苏州不到一个月就当上了“高管”,专门带刚进厂的学徒。李军伟的拿手绝活是“听音”,一块木料在他手中,只需用手指在不同部位敲几下,他就能判断出这块料的好坏,然后根据木质疏密、硬度确定琴面刨拓厚薄、琴腔空间大小。一张完工的琴,李军伟只要转轴拨弦,听上两三遍发音,就可确定是否合格出厂。

    “弹琴的人少,了解古琴的人也少,2008年以前,古琴市场十分低迷,我们打工的也挣不了几个钱。”李军伟介绍,古琴蜚声海内外得益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开幕式上有一个弹奏古琴的场景,这张古琴是“师旷式”,由王鹏先生仿唐琴“太古遗音”所斫,所弹曲目也叫《太古遗音》,是专门为奥运会开幕式创作的,由陈雷激先生弹奏。千年古琴配合巨幅中国书画卷轴,向世人呈现出古老的中国文明,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琴师对古琴的极大关注。北京奥运会闭幕后,古琴市场逐渐升温。

    “做琴应当如做人。”李军伟说,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之艺,琴排在了首位。2009年,李军伟辞去工作,离开苏州,到扬州办起了古琴制作坊,开始自己创业。

    “别人用化工漆,我还是用生漆;别人用石膏刮腻子,我坚持用鹿霜;别人做好就卖,我必须搁上一段时间等古琴不变形了再卖……”李军伟说,多年以来,他始终坚持祖传的手拓方式制琴,虽然工序繁、耗时长,但制成的古琴发音更准、音色更美、品质有保障,返修率低。制琴数年来,李军伟制作的李氏制古琴远销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国。返乡 为古琴更为乡情

    2014年,李军伟回到老家高家沟村。“几年前就有回乡的打算。”李军伟说,父亲去世10多年,母亲一个人留守在家,不仅种植了几亩承包地,还喂猪、养家禽,很辛苦。

    “扬州那边确实离不开我。”李军伟介绍,他在扬州的制琴坊生意特别好,每年要卖出近500张古琴,帮别人加工、维修的古琴近千张。制琴坊长年招募了10多名木工、漆工,全是跟他一起打拼多年的南充老乡。

    2014年底,李军伟把扬州的制琴坊交给儿子打理,只身回到老家照顾年迈的母亲。回到老家后,李军伟除了照顾母亲一日三餐外,每天一有空就会和远在扬州的儿女“煲电话粥”,聊得最多的还是古琴。“既然这辈子注定与古琴有缘,何不在老家开厂制琴呢?”2014年底,李军伟与儿子一合计,在老家建起了400多平方米的古琴制作坊。厂房建成后,跟随李军伟在外打拼多年的几个乡友也随即回来帮忙。

    采访结束后,车子开出高家沟村的垭口时,记者耳旁又传来天籁般的古琴音,伴随琴音,还有悠扬的歌声: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

    新闻推荐

    全国第二十届苏轼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本报讯(记者熊莉)6月10至1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市三苏文化研究院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届苏轼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会议中心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