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都新繁高院村有个棕编博览馆 里面的棕帽棕鞋棕画全是手工制作 这里的村民靠它赚了钱又照顾了家

成都晚报 2016-03-10 15:20 大字

市级文明村镇、社区、单位创建评比活动候选乡镇之一的新繁镇高院村里,有个新繁棕编博览馆。2015年9月才开业的博览馆,浓缩了高院村棕编产业的“精华”。这里展示的200多个物件均由棕丝编织而成:棕帽、棕篮、棕鞋、棕画、棕编动物……这些物品全由当地村民编织而成,来游玩的游客除了欣赏到活灵活现的新繁棕编手工艺品,还可以直接买走。高院村还通过发展高端农业种植、观光旅游等项目,将人均年收入由2013年的16800元增加到2015年的21000余元。

200平方米博览馆 能看也能买

走进高院村新繁棕编博览馆,不足200平方米的展馆内分三个房间展示着棕帽、棕篮、棕鞋、棕垫、棕盒、棕编动物等6大类100多个棕编品种和款式。博览馆负责人、63岁的朱木兰坐在屋里,右手拿着棕丝不停编织着,左手画布上的熊猫已初见轮廓,在她的脚边,几缕白色、黑色、红色、绿色、金色、粉色等十余种的棕丝被整齐地放置在了地上。

“这是棕画,编好后可以挂起来做装饰,就跟绣十字绣一样。”朱木兰告诉记者,自1973年她开始接触棕编后,43年的时间里从脚底穿的鞋子,到头上戴的帽子,每一样她都编过了,“墙上的棕画就是前一阵编好挂上去的,这是最复杂的棕编。”她指着墙上的“福”字和“年画”说,“简单点的棕画,一般就只需要一两天就能编好,复杂的可能时间要五六天。”小件的棕编产品,如10厘米长的棕编蜻蜓能卖10元,棕编画能卖上千元。

正说着,4个五六岁的小游客跑进展厅要买东西。朱木兰起身走到柜台前,从柜子里拿出3个装着蜻蜓、蝴蝶等棕编小昆虫的袋子让他们自己挑选。朱木兰介绍,博览馆的物品大部分东西都是从村里各家收购过来的,由村民手工制做,“每天都有游客来这里买些棕编物品。” 

解决200余村民就业 棕编远销美国

“2011年新繁棕编被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繁棕编在全国都很有名,也有村民偶尔做点棕编制品,拿出来销售。”高院村党支部书记钟小林说,村里土地已被承包流转出去,不少人赋闲在家,“如何为村里增加收入,在经过调查研究后,村里决定发展棕编产业。”

在新繁镇的支持下,2015年9月25日,坐落在高院村的新繁棕编博览馆正式开业了,同时也对喜爱棕编的村民进行培训,已经开办了12期培训班,“居民的棕编产品可以自由贩卖,也可以由我们的博览馆进行统一收购、销售。”棕编在家就可以制作,也吸引了不少村民开始加入棕编队伍。截至目前,全村已有200余人参与棕编,占全村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并不定期向博览馆提供产品。“这样既传承了传统文化技术,又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将发展棕编产业与促进村民再就业相结合了起来。镇上还成立了棕编专业合作社,村里的棕编产品最远卖到了美国,每年产值有两千万元。”钟小林说。

发展棕编产业不是高院村首次尝试通过创新产业模式增加村民收入。早在2013年初,通过土地流转,高院村就已引进了百草园、辰希缘、尚作有机蔬菜园等高端农业项目,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现在我们村民既可以获得土地流转收入,也可以通过参加这几个产业项目获得收入,还可以从观光农业中获取收益。”经过近3年的发展,高院村人均年收入由2013年的16800元增加到2015年的21000余元。高院村还吸引了中央电视台的关注,2015年1月19日,中央电视台农民春晚在高院村举办,并于当年正月初二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中播出。 成都晚报记者 陈利

实习生 李静梅 (图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南海仲裁案仲裁庭作出“最终裁决” 裁决无效 中国不接受不承认

建立在菲律宾共和国阿基诺三世政府非法行为和诉求基础上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12日就涉及领土主权及海洋划界等仲裁庭本无管辖权的事项作出了非法无效的所谓最终裁决。对此,中国外交部当日发布郑重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