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作家打动诺奖评委:不受外界诱惑坚守文学本身
百多年来,先后有14位法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世界之最。
欧洲向来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核心区域,法国作家更是诺奖常客。据统计,诺贝尔文学奖最青睐的国家分别是:法国(14次)、德国(10次)、英国(9次)、美国(9次)。而且法国作家也保持着多项诺奖纪录:哲学家获文学奖最多、最年轻、最早,甚至最早拒绝领奖等等。
为什么法国文学特别容易打动诺奖评委那群老先生们?不妨看看法国文学为什么特别容易打动中国人。
2014年3月,中国举办了一个“在中国最有影响的十部法国书籍”评选活动,最终《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茶花女》《悲惨世界》《高老头》《约翰·克里斯朵夫》《红与黑》《小王子》《基督山伯爵》《旧制度与大革命》入选,10本里7本是文学著作。
从文学来说,法兰西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学传统,大师辈出,从拉伯雷到龙沙,从拉封登到莫里哀,从伏尔泰到卢梭,从雨果到左拉,从波德莱尔到兰波,从西蒙到罗伯-格里耶,从尤瑟纳尔到杜拉斯,从加缪到勒克莱齐奥……法国文学总有自己的追求和创造,引领了多次文学潮流,这是法国文学了不起的地方;即使现在,法国人不再像19-20世纪那样以大的潮流、流派和文学集团去影响世界,但当代的法国作家还是在坚持写作,不受外界诱惑地坚守文学本身的东西,以文学立命。
而中国人对法国文学的接受,像蒲公英飞絮飞落在书架上一样,受过良好教育、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几乎无人不识这些法国文学大师与他们的名著佳篇。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就销售了一百七十余万册,雨果的《悲惨世界》销售了六十余万套,甚至史学著作《旧制度与大革命》也销售了十四万多卷,仅以此三例,即可见法国文化在中国拥有读者之广、读者之多。
所以,打动中国人之处,也是打动世界和诺贝尔评委之处。用《法国文学史》著者柳鸣九的话说,作为一种优质文化的载体,法国文学在世界得到了优厚的礼遇,享受到一片辽阔深远、宁静平和的蓝天与温暖如春的气候。
巴尔扎克在一座拿破仑塑像的底座上曾写下这样的话:彼以剑未竟之业,吾将以笔完成之。
(据《武汉晚报》)
新闻推荐
□杨于泽1月9日,201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京举行,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最高科学技术奖。人们感兴趣的是,于敏是一名从未出国的“土专家”,但与钱学森、邓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