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游戏给“中国狼爸”撑了回腰
□毕诗成
前有“美国虎妈”,后有“中国狼爸”。萧百佑被称为“中国狼爸”,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体罚。他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4个孩子3个被北大录取。萧百佑坚称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亲”,并表示“打”是家庭教育中最精彩的部分,11月14日在电视台讲述“棍棒底下出才子”的心得,遭到现场大学教授的强烈质疑,双方争得面红耳赤。
美籍华人蔡美儿用严厉教育将孩子送进美国优秀大学,香港商人萧百佑用藤条把孩子送进北京大学。然后,他们的书都开始畅销。这并不奇怪:中国素来就不缺少“不打不成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观念。更何况当下中国教育观念并不完备,家长们常常处于内心混乱、莫衷一是甚至挣扎的状态——嘴里念叨着素质教育的好,却不得不唱着应试教育的戏。听到哪里有“成功”的教育案例,难免丢了主见,甚至去膜拜一番。
送进北大就一定能够成才,一定是“教育成功”吗?当然不是。但整个社会都是单一的评价体系,缺少其他的显性评价标准。能送进北大,就被看成起码是“阶段性的成功”,所以狼爸的《所以,北大兄妹》能得到足够关注。狼爸也可以沾沾自喜地四处“介绍先进教育经验”。他们的出现让很多人陷入迷茫:跟孩子讲尊重、讲宽容、讲自由、讲权利,是不是统统都是“扯淡”?只有“打”与“绝对听话”才是真正的法宝?这些年好不容易滋长起来的“素质教育”、“全面教育”萌芽,又被这种“反面教材”笼上一层冷霜。
应试游戏并没有根本改变,因此所有有利于创造成绩、有利于管理的因素,必然都不会被彻底抛弃。看看狼爸的所谓理念:完不成作业要打,背不好课文要打;体罚是师长和家长的权力,是孩子的福祉;家庭民主就是孩子们是民,家长是主;年幼的孩子不需要独立思考;不许随便喝可乐、不能随便开冰箱门……所有努力,都服务于乖乖听话、考出成绩。“孩子们虽然没有了自由,却有了丰富的学识”——至于人格成长如何,综合素质如何,不都是可被“学识”所掩盖的吗?
从道理上讲,大家不是看不到这种“棍棒教育”的局限性,也不是不忧虑教育完全陷入功利主义泥淖中,“留下的伤疤和奴性是永远不可能被抹去的”。而这些负面效应深入骨髓,很可能要经过几十年才显现出来。但“成功考上名校”这个光环太有诱惑力了,它足以让很多人撇掉理性,迷信起棍棒逻辑,迷信于体罚。打就是打,至于“科学地打”、“有艺术地打”,不过都是自我安慰罢了。虎妈在美国是挨骂的,狼爸到美国也一定挨骂,在中国却可以带着鸡毛掸子去电视台宣讲,岂不正因为有其心灵的土壤?
中国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理念,一千个人可能就有一千个想法,有相同的部分,也有相异的部分。重要的是,不简单膜拜哪一种,而是在多种理念碰撞中,寻找到符合人性、符合先进性、符合社会潮流的现代化教育理念。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狼爸”既不是榜样,也不完全是一个靶子——而是一个值得镜鉴的教材:纵然“中国狼爸”不要溺爱、放纵孩子的主张有其道理,但简单地靠“打”解决问题、创造成绩,却不能被视为经验来膜拜。
(据11月16日《华西都市报》)
新闻推荐
让国外同行敬羡 以创新续写未来 ——记天宫神八成功对接的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功勋团队”
□新华社记者罗争光王道发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在浩瀚天宇成功实现“太空之吻”,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航天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16日举行的庆祝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