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或给中国文学带来“门罗效应”
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题,正在中国文学出版界持续发酵。
这位82岁的“短篇小说女王”在中国的知名度姗姗来迟,迄今只有一本小说被翻译为中文,但文学界人士认为,她的获奖可望带来“门罗效应”:激励女性作家的创作,让文学家更有意识地关注女性的处境和命运,同时推动短篇小说在中国“升温”。
“在文学世界中,有时候,男作家像上帝,女作家像地母。门罗是一个了不起的女性,也是非常强大的写作者。”著名女作家陈丹燕毫不掩饰自己对门罗的尊敬。
以研究女性文学著称的复旦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张岩冰认为,“门罗效应”意味着她对女性生存处境的关注和描述,在中国文学界可能引发共鸣或者写作上的效仿者,“门罗的小说手法并不复杂,但思想深邃、耐人寻味。她探讨女性的生存处境,却不是个女权主义者。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国文学中,我们还找不到和她相似的写作者。”
在备受中国文学界推崇的《逃离》中,门罗写到了一位叫“卡拉”的女子。她先从父母家出逃与爱人同居,对爱失望后,又在邻居女教授的帮助下离家出走。令人惊诧的是,当“通往自由的逃亡之路”已安排妥当,卡拉却选择重回爱人身旁。
张岩冰认为,这鲜明地体现了门罗的“女性立场”。逃离是女性作品最重要的母题之一,从易卜生的‘娜拉\’到夏洛特的‘简爱\’无不如此。但在门罗笔下,逃离不再如此简单。她告诉人们,女性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
事实上,在文学主题、风格和技巧之外,门罗“短篇大师”的独特身份也给中国文学出版界带来了启示。
“诺奖颁发给门罗,实际上是在向短篇小说致敬。这对中国文坛发出了一个信号。”长期活跃于中外文学交流和翻译领域的上海资深出版人彭伦说。
新闻推荐
如果说之前的“4050”特指二三十年前国企改制中正值中年的下岗人群,那么眼下受到裁员风暴袭击的高薪高龄白领正在成为新“4050”。很多高级白领在外企呆久了,习惯把企业名片上的职位等同于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