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股市> 正文

A 股市场的漏洞该怎样封堵

金融投资报 2021-05-08 00:35 大字

截至 4 月 23 日,共有3627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20年度业绩,而在2月24日之4月23日期间,其中的业绩暴增股却早已不同程度遭到机构、股东和高管抢筹或增持。在401只出现机构身影的个股中,180只呈现净买入状态,并且其中不乏市场表现不俗的个股。

■黄湘源

A股市场还很年轻,但却像运行已久的管道,不时出现这样那样的漏洞。

员工利用漏洞炒股被罚的消息,在券商自律日趋规范的今天,虽然已经算不得什么太让人吃惊的新闻,但耐人寻味的是获得客户炒股信息的究竟是技术上的漏洞,还是制度性漏洞。防火墙有漏洞,技术补漏并不难。如果问题并不是出在技术上而是制度上,比如员工不但可以利用职务之便实时查看客户仓位,或者有可能通过其他同事的职务行为接触到相关机密信息,那么,事情就远不是技术性漏洞这么简单了。事实上,券商为什么要禁止内部员工炒股,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对于内部员工来说,接触客户仓位信息实在太方便了。不过,券商内部员工炒股之所以屡禁不止,这与其说是一种防不胜防的技术漏洞,还不如说是制度漏洞。也就是说,如果制度只是贴在墙上,而并没有真正变为每个员工尤其是看得到客户仓位信息的关键性岗位人员和相关负责人的自律行为,那么,建立在券商内部员工炒股之风有禁不止基础之上的黑客窃密犯罪行为恐将在所难免。

与券商内部员工窥探客户信息炒股获利的行为相比,上市公司内部信息泄漏所涉及的内幕交易行为更是不胜枚举。有关信息显示,截至4月23日,共有3627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20年度业绩,而在2月24日之4月23日期间,其中的业绩暴增股却早已不同程度遭到机构、股东和高管抢筹或增持。在401只出现机构身影的个股中,180只呈现净买入状态,并且其中不乏市场表现不俗的个股,有的甚至涨幅超过50%。而在1015只年度业绩增长超过50%的个股中,在此期间也有27只遭股东增持,9只遭高管增持。不排除其中有提前获得上市公司业绩信息的先知先觉者。这说明了什么呢?上市公司业绩信息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可谓特别敏感的信息。尽管监管部门对相关信息披露的方式一再规范,违反信披的现象仍然防不胜防。例如,茅台集团董事长在上任不久就情不自禁在公开场合透露了业绩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信息。如果这属于无心之失,那么,一些机构和投资者个人对上市公司的调研,在名正言顺的调研幌子下,谁又没有可能会有一点窥探机密的侥幸心理呢?倘若这也成为机构以及相关个人投资者获得领先于其他普通投资者的信息优势的话,则市场建立在信息披露公开透明基础上的公平性又何从谈起?从以往有关部门所公布的案例来看,正是这种在调研过程中接触掌握上市公司内幕信息人士的机会,已然成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技术创新或其他与业绩变化有关信息有可能提前泄露的一大漏洞,甚至也不失为机构及相关投资者藉此成为先知先觉者的不二法门。其中,提前获悉有利于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相关利好信息固然足以让他们对于调研乐此不疲,及时发现和发觉不利于上市公司业绩提升的利空信息,对于他们避免踩雷的好处也是相当明显的。近期,接连有上市公司在发布2020年业绩预盈变预亏或2021年一季度业绩突然告亏的信息前,就提前暴跌甚至6连跌,让人不能不怀疑其相关信息是否早已提前泄露。事实上,也确有投资者就其中一家上市公司的相关可疑情形向交易所进行了举报。其中如果确实存在基于上市公司内部信息泄露的内幕交易,显然监管部门理所应当去好好查一查,非此不足以维护信息披露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也不利于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的内幕信息交易,捍卫市场交易的公平性。

信息披露是这样,突击入股也是这样。一旦监管部门离职人员通过投资基金对拟IPO企业突击入股的行为在所谓“正常受理”中被轻轻放过,岂不意味着监管“人脉”所携带权力资源的潜在价值不无可能将在上市升值变现的过程中大放异彩?这样的变化显然不是“正常受理”所能限制得了的,更不是一般性的技术性漏洞所能定义的。在这里,监管政策原来所有可能存在的技术性漏洞,并不是被修补得越来越无暇可击,各种各样的利益暗物质仍旧可以四处横溢。原因没有别的,漏洞好补,家贼难防,历来如此。

新闻推荐

睡前散步听音频催熟“耳朵经济”

过去,收音机曾是“四大件”之一,广播电台的声音曾陪伴我们家居、办公的时光。如今,即便短视频、图文等各种媒介十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