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劈山救母”林风眠——《宝莲灯》引发的思绪

内江日报 2013-11-03 04:21 大字

◇王文静

去年5月,中国嘉德2012春拍“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专场在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开拍。林风眠《宝莲灯》以200万起拍,最终以345万的价格成交。

整个下午,我都在电脑前赏读林风眠的这幅《宝莲灯》,读着赏着,眼里就有泪自垂。我是母亲的孩子,也是孩子的母亲,真真能体会“母子连心,其力断金”。在《宝莲灯》的画幅,我强烈地感觉到了大师林风眠幼时失母、一路艰难寻找、终老一生的彻痛。画家用一辈子的时间,把想念母亲的大悲哀融入他晚年代表作《宝莲灯》的大境界。

林风眠和画里的沉香合二为一,劈山救母。他去世时留下一句:“我——要——回——家”。晚年定居香港的孤独寂寞的老人,唯一的内心渴望就是回家,回到留有母亲影像的故乡小山村,回到儿时,持一把菜刀,拼命闯进人群,拼死把从头到脚都浇满煤油的母亲救下来。和戏曲舞台上的沉香一样,想母亲的365天,一年又一年,只为重逢。

在林风眠79岁撰写的“自述”里有如此描述:“中等身材坚实耐劳的性格,她有美好的面孔和双眼皮……”就像画里有些抽象的女子一样,母亲有一头长且黑的秀发。林风眠还记得,自己5岁时,“在她怀里发小孩子脾气,抓弄她的长发,纠缠得她没有办法继续梳洗头发……”

这个美丽的阚姓女子,不管她做了什么大逆不道伤风败俗的事,她对儿子林风眠的母爱,丝毫不逊任何母亲,甚至比别的母亲更爱自己唯一的儿子。小时候的林风眠,又矮又丑,发育不全,差一点被扔掉,是他的母亲拼了命,抢回了儿子一条命。

可是长到六岁的儿子,却不能像母亲那样,奋不顾身抢回母亲。年轻漂亮的母亲来自一个贫困家庭,自从嫁到林家,就受到丈夫、婆婆和长辈族人的歧视欺辱。儿子领她去染坊玩,看那些好看的染料,结果,她不可救药地爱上染坊做工的外来青年。为了爱情,他们私奔,很快又被捉回来。按当时那地方的风俗,是要被浇上煤油活活烧死的。小小的林风眠手持把菜刀冲进人群,拼死欲救母亲,可被众人拦住。

由于儿子拼命的保护,母亲才被父亲免去一死,却被远卖他乡,和儿子活活分开。从法国留学回来的林风眠执掌北平艺专后,曾经寻找母亲下落,渴望奇迹发生,能和母亲意外重逢。可是,悲剧代替了喜剧,据说母亲被卖到庙里做佣人,很快郁郁而终。或许正是对儿子的那份深深牵挂,又不能回到儿子身旁,让她没了活下去的希望。晚年,林风眠恳请亲属在修缮祖坟时,在父亲的墓碑上刻上母亲的名字:阚亚带。

据收藏家柳和清回忆:他(林风眠)常常对我说:“要是我小时候没有带母亲去那家染坊,或许也不会发生后来的悲剧了。”晚年在香港,林风眠依然不停地画《宝莲灯》,劈山救母是他一辈子深植于内心深处的艺术顶峰,却无法抵达。所以,观赏他的《宝莲灯》,“劈山救母”给人更多的是“只有疼痛,没有痊愈”绘画艺术的悲剧大美。

新闻推荐

“金色蝴蝶”校园翩飞

(记者卜兵)12月16日,记者在西华师范大学北湖校区看到,法国梧桐落叶铺满一地,为绿树成荫的老校园增添了一抹浪漫色彩。正在树下拍摄照片的该校学生唐玉琴告诉记者,每年冬季,法国梧桐金黄色的树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