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谜语》之外

安徽商报 2016-10-23 00:00 大字

许春樵

很是怀念没有网络和微信的时代,文本阅读优雅而神圣,坐在书房里读书比坐在床沿上数钞票要高贵得多。想象一个寒冷的冬天,窗外飘扬着漫天大雪,泡上一壶茶,打开一本书,在落雪无声的寂静中与书中的文字一起穿越时间、空间、思想、情感、孤独、寂寞和恐惧,浑然不觉屋外的黄昏已经来临。这一被俄罗斯文学反复描写的情景一度让我无限痴迷,觉得人要是能活到这个份上,此生足矣!

总是读别人的书,是不是自己也来写本书?这一闪而过的念头在许多年里自我认定为“痴心妄想”。

1998年的春天很平常,在这个平常得有些平庸的春天,出书的机会居然来了。合肥文采大厦的一次文学创作座谈会开得寡淡如水,省文联领导对安徽的文学创作焦虑不安,说年轻作家没有冒出来,“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已经出版了快十年了,安徽没有一个入选。

“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是中国作协和中华文学基金会评审出版的“青年作家第一本书”,丛书分小说集、散文集、诗歌集,每年从国内创作活跃、有潜力、有实力的青年作家评选出十个人,出十本书。 38岁以下都可申报,各省作协或一名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推荐。申报的书稿必须是全国公开发表过,由中国作协组织25位专家审阅,最后从近100部申报的书稿中投票确定10部。那时候,我刚调省文联,会上一位作协领导问我,“你不是写了不少小说吗,为什么不报一本?”我说我不知道有这个丛书,自己也觉得还不够资格出书。所以对申报没什么热情。

作协领导也没看过我小说,就劝我报一本:“重在参与,碰碰运气”。

申报的书稿字数不得超过18万字,我报了五部中篇、两个短篇,共20万字出头。 1998年冬季某个下雪的天气,我收到了中华文学基金会的入选通知,并寄来了出版合同,20万字全部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申报书名我用的是一部中篇的名字《天灾》,后来评委会叫我改为《谜语》,另一部中篇的名字。《谜语》出版20.3万字,一套书中最厚的一本。评委会评语中有一句是比较令人鼓舞的,“许春樵小说创作富于探索精神,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刻意求新。”

我平时不怎么出门,又没机会跟文学界打交道,接到入选通知,如同做梦,好在我写小说没有什么功利性的期待,也没有什么奋斗目标,兴之所至,任意东西,一切随缘。所以,激动的时间比较短暂。

书正式出版的时候,已是2000年,货真价实的二十一世纪了。那套书不知什么原因是唯一一次两年一起出的,书的封面上印有“1999——2000年卷”字样,共12本。

第一本书当然谈不上版税,稿费按每千字30计算,我能得6000块钱,《谜语》定价13.8元,我花3000元用折扣价在出版社买了300本书。

现在出书很容易了,书也没那么神圣而庄严了。而当时我第一本书出版后,不管人家愿不愿意要,见人就送,而且还自作多情地主动签名。十多年后,那300本书也早送完了,我想收藏几本,于是搜到了孔夫子旧书网,淘了两本,其中一本还是我签名的,签名本回购花了32块钱,涨了3倍,我自己签名给自己涨价,这有点“搬起石头砸自己脚”式的滑稽。

许春樵,著名作家,安徽文学院副院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放下武器》《男人立正》《酒楼》《屋顶上空的爱情》等,曾获“安徽文学奖”、《上海文学》奖、《当代》小说拉力赛冠军等。

新闻推荐

第七届中俄文化大集开幕

据人民网报道,由中俄两国联袂举办的第七届中俄文化大集,近日在黑龙江省黑河市与俄罗斯阿穆尔州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同时开幕。文化大集共设置高端交流、展览展销、文化旅游等六大板块。展商和参加的国...

 
相关新闻
 
热门评论《谜语》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