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的暑假成 品

河池日报 2016-07-14 08:50 大字

 

暑假到了。按照往年,

 

家长们都商量着给孩子们报一个什么班,比如舞蹈班、音乐班等等。但是,许多孩子都说不想上了,他们太累了。

想想也是。孩子们挺不容易的。一个学期下来,早起晚睡,学习任务那么重,压力比大人还大。好不容易熬到了放暑假,本想痛痛快快地玩一下,结果,又得上这个班那个班。想着就心疼。

曾经有人指出,这样的过度“进补”弊大于利。孩子们在经历了一个紧张的学期后,需要调整心态、放松心情。如果家长大包大揽,将暑假安排得满满当当,不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不给孩子任何喘息的机会,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不少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神童,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没有多少孩子在家长的打造下成为神童。相反,束缚了他们的成长。现在的社会因为有人一夜成名而让很多人浮躁,各种才艺表演、歌曲、戏曲擂台赛层出不穷,也造就了一些小明星,但这样的小明星有几个不是昙花一现的?真正的艺术是要长期积累,经得起时间考验,而绝不是会唱一两首歌,会唱一两段戏就行的。

古今中外有一些神童的例子,但也有很多与此相对的例子: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40岁以后才表现出绘画才能;生物学家达尔文50岁以后才出研究成果;数学家张广厚,小学毕业时因数学不及格连初中也没有考上,但后来却与杨乐发明了“张杨定理”,闻名海内外……

看过一篇文章,说德国幼儿园没有年级,所有年龄的都混在一起;德国小学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没有课,只有课外活动;英语3年级才开始学习;小学4年级毕业,根据老师推荐升学,学习技工,中专或者上以后能上大学的文理中学;上大学的比例还没中国高……

然而,为什么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答案竟然是——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到:“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老师表示反对,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一、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二、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三、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

德国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

德国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他们需要自然的生长环境,不可过于控制,给孩子留下尽量多的自由发展空间。

这些,是否引起我们的一些思考?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们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呢?

当然,不能一味地关在家中上网,看电视。有心理学家指出,尽管孩子看电视或上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开阔视野,但与阅读相比,电视和网络不利于孩子的想象力发展。长期沉迷其中还会减少与父母、朋友的交流时间,将影响孩子日后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性格。

我们认为,孩子们暑假最好的去处,是走出家门,感受自然,感受生活。家长可以带孩子到有山有水、风景秀丽的地方去旅游。当听到鸟鸣的时候,孩子们会睁圆他们明亮的小眼睛,发出他们对大自然的好奇。这是什么鸟?她们的生长环境如何?那是什么花?花期多长?那是什么草,可以入药吗?不知不觉间,孩子们增长了不少知识。

其次,让孩子出去锻炼身体,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而且能促进孩子各种机能的发展。闲暇的时间,可以经常陪孩子到书店逛逛,让孩子感受那种被书包围、被书簇拥的氛围。家长也可以带孩子看一看琳琅满目的成人看的图书,让他知道政治、军事、历史、文学、科技等许多领域的知识宝藏等着他去发掘。

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根据孩子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因人而异地为孩子设计暑假学习生活计划。使他们能够在快乐多彩、轻松愉快的暑期活动中陶冶情操、锻炼能力、提升素质。把暑期还给孩子们吧,还孩子们一个健康、快乐、多彩的假期,让暑假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幸福时光!

新闻推荐

月日在德国柏林的德国国防部来访者参观军用车辆为期两

8月24日,在德国柏林的德国国防部,来访者参观军用车辆。为期两天的德国“政府开放日”活动本周末在首都柏林拉开帷幕。包括德国总理府、国防部等在内的16个联邦政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