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式现代化抒写乡愁文/樊良树
何为乡愁?
我们从出生那天起,就站立于故乡的土地,呼吸故乡的空气,聆听长辈讲述的故事,故土陶冶性情,融合成生命的一部分。在从“农业中国”向“城市中国”的起承转合中,我们无论置身何处,都会涌起挥之不去的乡愁。乡愁是根,是魂。如同祖辈所栽庭院古树,年深岁久,经冬弥茂,给我们无尽的温暖与激励。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国家。不同于美国、澳大利亚等在新大陆“平地建高楼”,他们的文化传统、历史渊源植根于异国他乡,“寻根之旅”要延伸到遥远的欧洲。中国巍然屹立世界东方,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国人对乡土、乡村、乡愁有着浓郁的情感认同。在长期的人与自然协同演进中,乡愁成为民族情感的依凭和精神家园的归宿。中华文明饱经沧桑、历久弥新,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拥有广袤乡土和浓郁乡愁。
就乡土而言,如同费孝通先生所说,“中华民族的家园坐落在亚洲东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太平洋西岸诸岛,北有广漠,东南是海,西南是山的这一片广阔的大陆上”,“……这一片地理上自成单元的土地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立足之地,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承载,也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赋予纵深广阔的特征。就乡愁来说,以文化人,以文聚人。变动不居的全球化时代,“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保护传承中增进文化认同,保护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际遇,个人最大的际遇就是国家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势如破竹的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迁徙浪潮扑面而来。与中国现代化相伴随,大批青壮人口涌进城市,为日新月异的“城市中国”挥洒青春汗水。春华秋实,现今的中老年人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迅疾的环境变迁与人口结构变迁。
“日暮乡关何处是?”走过千山万水,记录乡愁,并非易事。或许,“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或许,许多人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中,失去与故园的紧密联系;或许,川流不息的电子屏幕信息挤占我们的空间,“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居然有几分熟悉的陌生。
一代人的乡愁,沉寂在岁月深处。倘若不能被记录,很难产生共鸣,涵养历史记忆与文化自信。“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从“绿水青山间乡愁”到“笔墨华滋之乡愁”,分布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数百位作者,在人生道路上风雨无阻,以对土地的感恩、对亲人的眷恋,陶冶天地、山水、人物、时空、农事为一体,记录乡愁之辉光。
记得有《我们的乡愁》一书,向“我们的乡愁”精深奥妙处漫溯。山水知音,乡愁中国。在那里,故土和情意,蔚然矗立,灼灼其华。
中国的地理,是无比的多元,每一地区都孕育出它自己独特的乡愁。黑龙江边——“渔网全部拉出后,再把鱼一条条地从渔网上摘下来,扔在冰面上。嘎嘎冷的天,不大一会儿,鱼就冻硬了。”(《我们的乡愁·撵冰边》)
冀中平原——“在皑皑白雪的覆盖下,茫茫大地显得那么安详。然而,在安详和平静之下,冬小麦正在为明春的杰作暗暗打着腹稿。”(《我们的乡愁·冬小麦》)
荆楚大地——“此刻的塘水,像一根绿色的丝带,把全村人的肚皮温饱紧紧拴系在一起。”(《我们的乡愁·村口塘》)
云贵高原——“高山云雾出好茶,这是家乡贵州的特色。清明过后,随着谷雨的到来,茶叶生长速度加快,茶园里很快就满目苍翠。”(《我们的乡愁·清明茶》)
一帧帧富有地方特色、气韵生动的乡愁画卷扑面而来。这是属于中华民族特有的地理气象和文化乡愁。那山那水的风土人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像盐渍刀斫一样镌刻在心里,荟萃成浓得化不开的乡愁。阅读清新明亮的篇章,乡愁回声仿佛是一个异乎寻常的所在,山鸣谷应,余音缭绕。这是对家园“故土”的浓厚情感,对“过去”时间的深远追忆,对家国“未来”的衷心祝福。饮水当思源。今天的中国由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散落于神州大地的乡愁是祖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扎根中华大地,乡土是我们的衣食之本、生存之基、安居之地,不仅提供米面粮油等物质产品,也承担生态涵养、养老保障、文化凝聚、适应并应对气候变化等功能。
乡愁,体现着中华文脉的绵延,映照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我们的乡愁”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新闻推荐
每逢假期,河南博物院都会成为热门“打卡地”。观众纷纷前来,一睹贾湖骨笛等国宝的风采。作为领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