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从农民工到“土专家” 【追梦·我的奋斗】建桥精英不忘初心

安徽工人日报 2020-12-18 02:47 大字

一顶粘上密密麻麻泥点的安全帽,一副600度的近视镜,一身蓝色工装,一口朴实的乡音,这是47岁的马文兵留给人的第一印象。

“我老家在贵州大山里面,小时候放牛,看对面感觉很近,但是到对面去却要半天的路程,所以我想如果有一根‘绳子’能把两边连起来,那不就很方便了嘛?”改革开放之初,父亲建的桥震撼了他的心灵,十里不同音的山里人跨越了空间的鸿沟,甚至缔结姻缘成为一家人,这给予了他对于桥的启蒙。

如今,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农民工不仅是全国劳模,还成长为一名仡佬族建桥精英,他说:“我想让更多人更快奔向幸福。”

23岁那年,只有初中文化的马文兵跟着家乡的施工队来到中交二航局江苏江阴长江大桥建设工地,开始了建桥生涯。江阴长江大桥是我国当时第一座跨径超过1000米的大桥,对参建人员的技能等级和学历资质要求都相应提高。为了领取上岗证和安全帽,马文兵报考了贵州省经济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读书充电。针对施工现场出现的各种问题,他不厌其烦地请教有经验的师傅,业余爱好就是琢磨专业书,弄懂说明书。多次提出对工装工艺的优化建议,并被项目部采纳,这给了他极大的自信,也让他慢慢闯出了名气。

从初中辍学到拥有大学学历,马文兵一直在学习,他常说:“现在科学技术更新快,不学习赶得上时代吗?”就这样,他硬是从一个啥也不懂的农家娃子成长为掌握电焊、起重、指挥调度等全套本领于一身的多面手,并凭借丰富的经验,积累了许多看似简单却有效的妙招,被同事们称为“土专家”。

在舟山桃夭门大桥建设时,从码头乘船到达施工地点要在海上航行两个多小时,施工地点位于孤岛之上,环境恶劣,几乎与世隔绝,不少人去了一段时间就难以坚持。而马文兵不仅负责电气维修,还负责主塔施工,几乎什么活都干。临近春节,他主动找到项目领导要求把自己名字排在值班表上。马文兵心里最清楚,无论什么时候,工地上最不能缺少的就是电工,工地随时可能需要他。在孤岛上,更换零配件是件十分犯难的事。有一次,一台汽车吊出现故障,而售后服务的厂家在杭州。施工要推进,设备不能停摆,马文兵便自告奋勇,向机械操作人员了解情况后迅速检修油路和电路,排除了油路再逐一排查电路。最后终于发现,原来是操作系统电池阀中的一个O型圈冲坏了,发生了漏气现象。

“要是等厂家送零件,可能得猴年马月了,必须自己想办法。”马文兵陷入了沉思,当他低头看到自己的皮鞋时,突然灵机一动。他找到一把剪刀,顺着鞋帮小心翼翼地剪裁出一个直径约2毫米的小圆圈,然后轻轻嵌入到电池阀之中,就这样巧妙地解决了漏气问题。

“现场管理尤其要注意一些细节管控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往往能左右一项百年工程的使用寿命,我们要把好第一关。”对于一线施工的管控,马文兵表示必须现场带班,了解施工的每个详细步骤,做到心中有底,才能把生产搞好。

马文兵的徒弟们都爱叫他“马哥”,在他的带动下,更多80后、90后桥梁建设者快速成长起来,已经成为可以挑大梁的新生力量。“他工作时总是冲在最前面,让我们跟在后面学习或是手把手地指导我们操作。这样手把手地教学,我们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在马文兵眼里,徒弟们就像是一张白纸,需要用心勾勒才能出佳作,“我要对他们的未来负责。”

如今,马文兵已经参与了8座世界级桥梁的建设。“从第一天步入修桥,那就是我的初心,我的梦想。我就想一座比一座高,一座比一座难,而最初的梦想没有变,不管什么时候,我都不会忘记自己是怎么走到今天的。”马文兵笑着说道。

新闻推荐

联合接访,快速讨薪 信访跑出为农民工保“薪”加速度

本报讯(记者柳姗姗通讯员王侨张翼)“到手了!终于到手了!真想不到这么快就帮我们把工钱要回来了!”日前,在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