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你好“打工人”!

济南日报 2020-11-03 11:49 大字

“爱情不是我生活的全部,打工才是。早安,打工人。”

“累吗,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有钱人的,早安,打工人。”

“有人相爱,有人夜里看海,有人七八个闹钟起不来。早安,打工人。”

类似带着戏谑、调侃语气的自嘲式表达,成为职场压力下广大网友的流行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打工人”的阵营中,他们互道“早安、午安、晚安”,相互打气加油。热度之下,这或许是工薪族以戏谑对抗和化解工作压力的方式,是一种自我安慰和鼓励。

你觉得自己是“打工人”吗?“打工人”拉近职业距离

拼下午茶的“名媛”还没走远,朋友圈的“打工人”就多了起来。

“打工”一词最早出现于香港,是指“受雇于人”,为“从事受薪工作”的口语表达,词义中性。改革开放初期,这词在广东周边地区开始流行。随着南下打工热潮把全国各地的劳动者送往异乡,“打工”这个说法便全国性地通用了起来,还衍生出了“打工仔”“打工妹”。而如今,单用一个“人”字来搭配,反倒拉近了职业与职业之间的距离。

如今,打工的定义越来越广,由曾经主要用于指代体力劳动者,扩大到各行各业。市民马明明就觉得,“打工人”实际上覆盖了所有职业——只要是为生活奔波的,都是自己的“打工人”。“我大学毕业以后没有从事所学的计算机专业相关工作,为了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咖啡店当了学徒,那时候挣钱少、不稳定,可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在打工。”马明明说,后来他自己创业开了咖啡馆,朋友们都称呼自己“老板”,可当老板的辛酸只有自己知道,“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啥心都得操,过得不如打工舒服。”

如今,咖啡馆经营不善停业,马明明在一家私企找了份朝九晚五的稳定工作。偶尔他也会拍一张清晨的天空照片发朋友圈,配上“早安,打工人”。

10月31日,我们发出了一份关于“打工人”梗的问卷,92.86%的受访者表示听说过“打工人”梗,仅7.14%的受访者表示没听说过,可见“打工人”近期的火爆程度。而有78.57%的受访者和马明明一样,认为只要工作就是“打工人”,42.86%的受访者认为私企员工也在“打工人”范畴,创业者、自由职业、企业中层等也都有受访者选择。

“打工人”用自嘲展现乐观

“打工人”这个梗,是怎么火起来的?

据互联网可考记忆,“早安,打工人!”最早出自于哔哩哔哩平台播主“抽象带篮子”之手。9月底,“抽象带篮子”个人专区出现多条以“早安,打工人!”为主题的短视频。视频中,“抽象带篮子”比划着双手,对着镜头高喊“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的土味励志口号。

1994年出生的盛烁是个在读建筑系女博士,按理说“打工人”与她毫不沾边,但她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动态——“磨刀不误砍柴工,读完博士再打工”。“我觉得只要有赚钱的需求,最终的归宿就是打工!”盛烁说,自己现在都已经有了“打工人”的“觉悟”,参与导师的项目,在有投资方的群里,即便自己还是名学生也不得不回复着“收到”“您辛苦了”等“打工人”日常用语,毕竟职场已经提前到来了。

“我觉得这个梗其实是在给自己打气,代表了一种奋斗的态度——即便我就是个打工的,我也得好好生活、每天问候自己‘早安’。”盛烁表示,身边的朋友多数已在职场,她听说过很多职场的不公,比如任务分工不合理、老板识人不清、同事排挤孤立,但大家总会在有这样那样不顺心的打工环境中,仍然保持着一颗用自嘲代替抱怨、用乐观抵抗崩溃的积极心态,“打工人”就应该这样。

而“打工人语录”,多数也十分正能量——“世上有两种最耀眼的光芒,一种是太阳,一种是打工人努力的模样。”“我要悄悄打工,然后惊艳所有人!”

问卷结果中,57.14%的受访者认为这个梗代表着职场的辛酸,50%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一种乐观的调侃,认为它代表“奋斗的态度”和“悲观的自嘲”的受访者均占35.71%。虽然这个梗暴露了职场的不易,但64.29%的受访者认为“打工人”没有传递负面情绪。

“打工人”梗是一种自我保护

打一份工挣一份钱,辛苦是一样的。程序员固然“996”,外卖小哥同样工时长强度大,公务员也要“白加黑”。“打工人”的压力既来自于职场竞争,也来自于对自我拥有更好生活的强烈期许。而这个梗爆火背后,也让我们看到了“打工人”真实需要的关爱。

近日,一段员工集体跪地自扇耳光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一群人身着工服情绪激昂跪地自扇耳光,更有人脱去上衣一边喊着口号一边双手拍地。这是广东东莞某家具厂的经销商培训会现场。该家具厂称,培训的主题是“心灵成长”,为了打造“铁军团”,让员工们激发最巅峰的状态,是他们自愿的。

回头想想,跪在地上自扇耳光的是“打工人”,那些站着指挥培训的“导师”,又何尝不是“打工人”?

近年来,从年会不表演节目取消年终奖、加班要自己交电费之类的奇葩规定,到喝辣椒水、吃“死神辣条”、吃生猪肉等的变态惩罚,再到“你其实一文不值”、不喝领导敬酒就挨耳光一类的人身攻击……职场霸凌行为不断花样翻新,一些公司鼓吹的所谓“教你成长”“狼性文化”,其实早已令人无法适应,甚至扭曲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雇佣关系,严重侮辱人格尊严。

并不是每一个“打工人”都遇到过职场霸凌,但职场中的霸凌或许就在某些隐秘的角落,这才需要大家用“打工人”的调侃鼓励自己每天打起精神去面对。有人说,自称“打工人”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先拉低自己的心理预期,才能劝自己接受新的勉为其难。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7.14%的受访者认为自称“打工人”是一种自我放松,28.57%的受访者认为这样能激励自己奋斗。

街采

市民吴女士

我觉得只要不是躺着收钱的人,都是“打工人”。这个梗背后应该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希望“打工人”受到更多来自社会的关爱。比如说在职场上遇到的不公或者在劳动关系中没有受到保护,都应该被大家看到,这样才能让保护劳动者的法律法规更加完善。

市民徐先生

打工这个词的意思,从过去到现在应该都没有什么变化,就是付出劳动去工作。但是现在网络发达了,社会包容度也更高了,大家对于“打工人”的定义也不再局限于收入低、工作环境差、体力劳动多,我觉得这个梗的火爆也代表了社会观念的进步。

市民戴女士

“打工人”泛指的应该是一切没有自己投入成本,不需要自己承担损失的工作。像是在路边开了个小店,自己承担了房租、水电等成本支出的人,我觉得就不算是“打工人”,或者说他是在为自己打工。大家都用这个梗来调侃自己,其实也是在寻求一种归属感,就是不论什么职业,其实大家都是为了生活打拼的人。

市民雷先生

“打工人”这个词没有任何褒义或者贬义,是一个中性词汇。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打工这个词涵盖面越来越广,职业之间的“三六九等”也渐渐模糊。它背后也包含着职场的辛酸,但更多的是大家对于自己工作或者创业成功的一种渴望,为自己加油打气。

微观点

自信一点我们都是“打工人”

网友@鱼羊史评

相比于前几年流行的“社畜”这类明显带有自我贬低、嘲讽的词汇,“打工人”应该算一个中性词,它的全部含义就是字面意思——打工的人。职员也好、领导也罢;学生也好、老师也罢;医生也好、院长也罢……全是“打工人”,也全在为自己打工。

“打工人”梗只是恰巧出现在了这个年轻人为生活奋斗的时间段,它在这一时期内让很多劳动者感受到了共鸣——这其中不仅囊括了建筑工人、水电工人、制造业车间工人,还包括那些常年坐办公室的白领,以及各行各业的创业者。“打工人”这三个字代表着勤奋、热情、坚韧和上进,是当代社会正能量的重要载体。

不哀不喜、不卑不亢,“打工人”就是一群为了生活不断努力、不停工作的人。他们有权对美好的生活表达爱意,也有权对偶然状况表达不满。他们是当代社会的重要参与者和积极创造者,更是这个时代的声音。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当今伟大时代,也向这个时代发出了最强音,勇敢地表达着自己的想法。

当大多数人都在问你,“打工人,今天努力了吗?”

我想对你说的是,“自信点,我们都是打工人!”“打工人”背后

不低头的精神

网友@超级视场

打工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正如爆火的《打工宣言》所言:生活里80%的痛苦来源于打工,但是我知道,如果不打工,就会有100%的痛苦来源于没钱,所以在打工和没钱之间,我选择打工。打工可能会少活10年,不打工我1天也活不下去。

每一个“打工人”都曾经试过在社会里学习如何成长。在打工这条康庄大道上,伴随着“工头”的一句“开工”,一切曾经不切实际的幻想已经变得索然无味,只剩下为了更好生活工作的决心与毅力——“打工人”对现实都有着清醒的认知。

不同于“社畜”的随波逐流,“打工人”选择用双手创造自己的未来。没有丧失斗志、未战先怯的得过且过,“打工人”截然相反,表示自己的生活就是得豪迈,每天起床第一句先给自己打个气,伸出拳头,对着空气挥一拳,不为别的,就为了和世界干一架。

这种精神,不向魑魅魍魉让寸分,也敢于向妖魔鬼怪亮剑。

也许活出半生依旧一无所获,也许奋斗不息却终究兜兜转转回到原点。然而,面对残酷的现实,“打工人”没有低头,依旧斗志昂扬,带着美好的憧憬,用努力和汗水去创造未来。

正如那句话所言: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

记者手记

流行语会被忘记“打工人”的精神不会

“今天过安检的时候检测仪一直响,安检的姐姐让我把所有的东西都掏出来检查过了还是一直响。然后她问我干什么的,我说我打工的,她说好家伙,难怪检测出了钢铁般的意志!早安!打工人!”

最近,关于“打工人”的段子真是多到抄都抄不过来。年初有一句流行语,“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的”,年末大家却都成了“打工人”。

在我小的时候,打工似乎不是一个褒义词,虽然劳动人民都是光荣的,靠自己的双手获取生活所需都值得敬佩,但打工这个词总暗含着一点体力投入大、工资回报低、工作不稳定。我们在很多语境中也常常能看到“打工仔”被用作和创业老板、公务员等所谓光鲜职业相比较。

当一夜之间朋友圈全是“打工人”,职业与职业之间的“鄙视链”似乎消失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打工人”,都在为了更好的明天拼搏。

很高兴,职业中的“三六九等”,正以这样一种略带戏谑的方式被消除,但是职场中却总有一些伤害是玩笑泯灭不了的,那就是造成“成年人的崩溃”的细节。

在招聘中,是不是还存在性别歧视?在工作中,是不是还存在薪酬不平等、任务分配不均衡?在劳动保障方面,是不是还有漏洞让“打工人”遇到不公无处维权?在企业文化中,所谓的“狼性”是不是践踏了“打工人”的自尊?

2020年只剩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打工人”这个引发无数人共鸣的梗却极有可能后来居上,在年度流行语中占据一席之地。

也许在多年以后,这只是一个不再时髦的烂梗,但我们希望这个梗给大家带来的激励和反思,能够经久不衰。

观看本期街采精彩视频,请扫描二维码。

本版稿件采写/本报记者 曹雅欣

新闻推荐

喜讯! 袁隆平团队杂交水稻 双季亩产超1500公斤

11月2日,在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衡南试验示范基地一块被抽取测产的示范田里,工作人员进行机械化收割。(新华社发)新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