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到故宫“对话”苏轼 苏轼书画特展再现千古风流人物

华西都市报 2020-09-03 01:50 大字

苏轼书画特展再现千古风流人物 展厅现场。据中新社

《新岁展庆帖》。

《治平帖》。

《赤壁图》。

《临李公麟画苏轼像》。

写下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轼,“携侣呼朋”,出现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78件苏轼主题书画再现大宋文华,千古风流。

9月1日起,“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亮相故宫博物院文华殿。故宫博物院介绍,该展览是故宫首次以文物为载体,以展现苏轼艺术造诣与其人格风范的展览。特展将持续至10月30日。

书画珍品 穿越千年的对话

苏轼诗文书画挥洒无数,然而倏忽千年,流传至今可谓稀如星凤,为历代珍赏。后人敬仰苏轼,以苏轼诗文、书画、事迹不断进行演绎创作,留下了许多书画作品。故宫作为收藏与苏轼相关书画文物最为集中的博物馆之一,举办的这次展览让我们能一睹苏轼的千古风流,展开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展览围绕四个单元,从不同角度展现苏轼的精神世界,为观众勾勒出一个生动而立体的苏轼形象。第一单元“胜事传说夸友朋”通过苏轼及其师友的作品,展现苏轼的交游圈与他所身处的时代。第二单元“苏子作诗如见画”通过苏轼和后世书法家所书写的苏轼诗文作品,以及后世画家根据苏轼诗文作品所创作的绘画作品,展现苏轼的文学造诣。第三单元“我书意造本无法”通过苏轼师法的前人作品、苏轼本人的书法创作以及后世临仿苏书的作品,展现苏轼的书法艺术及其影响。第四单元“人间有味是清欢”通过表现苏轼生平逸事的书画作品,以及苏轼抒发性灵的小品文,展现苏轼的生活情趣与人生态度。

一喜一悲 两件传世精品贰

据故宫博物院书画部馆员郁文韬介绍,本次展览共有一级品20余件,较为珍贵的《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二帖均是苏轼写给陈慥(字季常)的书札。

郁文韬介绍,苏轼和陈慥在黄州时期是最亲密的友人,《新岁展庆帖》是苏轼相约陈慥与李常(字公择)同于上元时在黄州相会之事。在游玩时,他们讨论文物鉴赏、书画诗文,表现了相聚的喜悦心情。而《人来得书帖》则是苏轼为陈慥的哥哥伯诚之死而慰问陈慥所作,当时苏轼无法去现场亲自吊唁,所以特作此帖来表达歉意及慰藉。二帖自然流畅,姿态横生,秀逸劲健,是苏轼书法由早年步入中年的佳作。展览将这一喜一悲两件作品合并展出,巧妙地展现出苏轼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治平帖》卷是现存最早的苏轼书法之一,也是苏轼书写的一封信札。内容主要是苏轼委托乡僧照管坟茔之事,提及思念家乡,想回“蜀中”任职。根据帖后赵孟、文徵明、王穉登三人题跋可知,当是苏轼于北宋熙宁年间在京师时所作,苏轼时年三十余岁。笔法精细,字体遒媚,正如赵孟所称“字画风流韵胜”,与苏轼早年书法特征吻合,是珍贵的苏轼早年书法墨迹。

请来“苏轼”为本次展览写标题

展厅里,一幅“苏轼朋友圈”的网状图十分显眼。除苏洵、苏辙等直系亲属外,王安石、米芾、黄庭坚、司马光、欧阳修等历史名人纷纷亮相。“每一位都值得单独办特展,但这一次他们的作品全都是为了衬托主角苏轼。”故宫博物院书画部馆员郁文韬说。

苏轼家喻户晓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更是以各种形式亮相。其中宋人的《赤壁图》上,以类似特写镜头的方式描绘了苏轼与友人泛舟于赤壁之下的情景,并着力表现了水纹,显示出这一时期赤壁题材绘画与“水图”相结合的特点。

色彩成为展览的一位特殊“讲解员”,带领观众与古人展开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前殿,新建景观通过投影苏轼最广为流传和脍炙人口的诗词,配以符合诗词意境的宋画,展现苏轼的重要人生阶段,留给观众与苏轼对话的遐想。后殿,《后赤壁赋图》上的小舟与仙鹤形象被做成微动画,邀观众同游赤壁。

“苏轼”还被邀请来给展览写标题。故宫介绍,“千古风流人物”几个字分别从《答谢民师论文》《姑孰帖》(本次展览展品)《前赤壁赋》中收集而来,均为苏轼本人所书。

笠屐像 成苏轼后世经典形象肆

学生时代,苏轼就常常出现在课本读物中,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个苏轼的绘相,但宋人苏轼的真实长相是什么样?此次展览中出现了不少苏轼的“身影”。

关于苏轼的长相,他本人和身边的学生、朋友多有文字记载存世。《传神记》一文苏轼曾作“自画像”:“吾尝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米芾《苏东坡挽诗五首》提起苏轼为“方瞳正碧貌如圭。”苏轼在《宝山昼睡》一诗表明自己是“七尺顽躯走世尘”,宋时的“七尺”换算成现代的尺寸就是接近两米,即使在古代,苏轼也是个高个子。

如果说诗文中的描绘有些抽象,那画作就显得较为直观。展厅入口处,清拓《东坡像》描绘了苏轼的相貌,此苏轼像传为宋刻,残石于清末在扬州被发现,先归扬州三贤祠,后归端方所有,今已不知所踪。此像与常见的苏轼形象相比更为端严整肃,反映出后世对苏轼的崇拜。

首次面世的明代画家朱之蕃《临李公麟画苏轼像》较为真实地呈现了苏轼的形象,这幅苏轼笠屐像所据粉本传为苏轼友人李公麟之作。苏轼晚年被贬海南时,曾在访友途中遇雨,他向农人借来斗笠和木屐,农人争相笑看,而苏轼坦然处之。此图表现苏轼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生活态度,此类笠屐像也成为后世在描绘苏轼形象时的一种经典范式。

除了豁达坦然的个性外,展览还展现了苏轼幽默风趣的一面。比如明拓《晚香堂苏帖》苏轼书献蚝帖是苏轼于元符二年(1099年)在儋州写给幼子苏过的一封信。其内容为海南盛产生蚝,叮嘱切勿外露此消息,以免他人求谪海南,瓜分美味,语言平实、幽默,反映出苏轼对生活的热爱与达观,时值暮年的苏轼,用笔娴熟,字字骨肉兼具,通篇书法行云流水,洒脱豪迈。

据北京日报、新民晚报

新闻推荐

“看着办”成领导口头禅 本质是职务权责边界不清晰

新闻背景身为基层干部,谁没请示过上级?有请示就该有回复,只是有一种回复,基层干部听了心里会打鼓——3个字,“看着办”。这3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