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办”成领导口头禅 本质是职务权责边界不清晰
新闻背景
身为基层干部,谁没请示过上级?有请示就该有回复,只是有一种回复,基层干部听了心里会打鼓——3个字,“看着办”。这3个字,要说基层有人从来没听过,怕是没谁会信。只是,这3个字,却成了不少基层干部的“紧箍咒”。大事“看着办”,难事也是“看着办”,领导一句“看着办”,不知多少基层干部心肝颤。近日,半月谈报道的这一基层现象,应该让很多基层工作者颇有共鸣。
“看着办”之风流行开来,实际对应的是部分领导干部“不敢办、不愿办”的消极作风,它不仅让基层干部徒增压力,也弱化了基层事务处置的效率和规范保障
表面上,“看着办”是一些上级脱口而出的“口头禅”,但到底哪些是“看着办”,哪些不能“看着办”,都往往需要精心审度。
对此,基层干部也心知肚明:有的领导知道事情复杂不好办,怕引火烧身,就不公开表态,下面的干部“猜忖着办”;有的领导缺乏有效激励手段,过于依靠惩戒,下面的干部“小心着办”;有的领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意放水,下面的干部“应付着办”……所以,上级说出的每一句“看着办”背后,实际上都有着非常“现实”的掂量。总结起来,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不敢担责任,不愿作为。
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可以拿“看着办”来当作“不敢担责,不愿作为”的挡箭牌,实际是权力边界模糊,或者说“自由裁量权”过大所致。按理说,任何涉及到公共利益的事情,到底该如何处理,只需遵照一般的程序执行,如果到了需要请示的地步,往往是特殊情况需要领导亲自拍板。而“看着办”如此模棱两可的回复成为一种“潜规则”,对应的正是基层治理上的巨大弹性空间。
它说明,现实中很多基层事务的处理或是决策,并未纳入到应有的程序和规范之内,领导个人有着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上级重视的,往往会亲力亲为,但不够重视的,就可能让下级“看着办”;容易被追责的,也可能丢给下属“看着办”,办砸了就方便把自己“摘出去”。诸如此类,背后都折射出决策的程序化缺失,以及追责机制的“漏洞”。
要改变这一状况,还是要从构建更健康的上下级关系开始,而这背后离不开让每个职务都对应清晰的权责边界。如半月谈所言,不排除一些领导干部交代下属“看着办”是出于信任,希望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但个别地方泛滥的“看着办”背后,本质上还是官僚主义作风在作怪。的确,基层工作复杂,不是每一件事都能够按照程序推进就可以,但选择性的“看着办”之风流行开来,实际对应的是部分领导干部“不敢办、不愿办”的消极作风,它不仅让基层干部徒增压力,也弱化了基层事务处置的效率和规范保障。
就现实来看,要改变“上面一句‘看着办’,基层干部直冒汗”的状况,很难一蹴而就,但它的路径却很清晰——让决策权多一点程序约束,少一点“拍脑袋”;让“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会担当”的“上级”能够被及时识别;让每个岗位的职责边界变得更清晰,该承担的责任不能少,乱“背锅”的现象不能有。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朱昌俊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吉雪娇受商业车险改革影响,今年上半年,互联网车险市场持续萎缩。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中保协”)近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