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大学生多次偷外卖被刑拘?警方通报调查结果:嫌疑人毕业已两年,偷外卖为了报复
监控视频拍下嫌疑人偷外卖的过程。
警方通报调查结果。
近日,一条“大学生偷外卖被刑拘”的新闻,引发网友热议。从今年5月开始,南京市某小区连续有外卖被偷。据江苏新闻报道,警方调取监控发现,偷外卖的是一名身穿白色上衣的男子,他的胸口有一个很明显的倒三角图案。男子连续两天被监控拍下了偷外卖的过程。
南京市雨花台派出所民警称,当事人所涉及的案件尽管案值不多,但是因为涉嫌多次盗窃,因此警方列为刑事案件侦查,并对其实施刑事拘留。
事件曝光之初,媒体报道中犯罪嫌疑人“知名大学本科生,为了他准备考研,家中3个兄妹都辍学”等信息,引发公众同情,认为刑拘惩处过严。
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该新闻发生了反转。
调查结果
嫌疑人毕业已两年
偷外卖是报复他人
7月20日下午,南京市公安局雨花台分局发布通报称,经查,嫌疑人李某某大学毕业已两年,目前有固定收入,其偷外卖的原因,是一次外卖被人拿走后,产生了报复心理。目前,嫌疑人李某某已被取保候审。
据警方通报,7月11日晚,南京市雨花台公安分局接到群众拨打110报警,称有人盗取其置于小区门卫的外卖餐食,且反映近期该小区外卖餐食多次被盗。
接警后,民警立即赶赴现场,经工作将嫌疑人李某某传唤至公安机关接受调查,7月12日将其刑事拘留。
经查,李某某(男,24岁,前期新闻报道中化名为周某)2018年毕业于湖南省衡阳市某大学,同年到南京打工,有固定收入,其租住在南京市雨花台区某小区。李某某父母和大姐在老家务农,二姐、三姐分别在北京、海南工作。
据调查及李某某供述,今年5月31日,因其订的外卖餐食在小区门卫处被人拿走,随即产生报复和占便宜的心理,多次在上述地点盗取他人外卖餐食。
综合案件侦办工作情况,并根据李某某家属申请,目前公安机关已对李某某依法变更为取保候审刑事强制措施。
新闻反转
“惯偷”被刑拘合理合法
公众态度回归理性客观
媒体报道之初,在一些人眼中,偷外卖案值不高,主观恶意不大,社会危害性也不大。况且,贫困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因为这样的“污点”让名校大学生前途尽毁,可能毁的是一个家庭的未来。
新闻反转过后,公众看待此事的态度又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反转。人们能够重拾常识,更为理性客观地看待“偷外卖”被刑拘事件。
法律的归法律,情理的归情理。回归法治框架内审视这起盗窃案,当地警方对李某某刑拘的做法并无不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二年内盗窃三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多次盗窃”。犯罪嫌疑人盗窃十多次外卖的行为,被认定为“盗窃罪”刑拘,合理合法。
案件背后
标签化视角很容易跑偏
触犯法律就应当付出代价
不过,在案情尚未得到当地澄清之前,网上众多声援犯罪嫌疑人、“哀其不幸”的声音也值得我们思考。
不少人联想起,1935年美国老妇偷面包案。当时,一位纽约老妇人为了喂养几个已经两天没吃任何东西的孙子而偷窃面包,被贫民区法庭判处10美元的罚款,或者是10天的拘役,而这位穷苦老太太由于支付不了罚金,只得选择“拘役”。
现场旁听的时任纽约市长拉古迪亚在审判结束后,脱下帽子,往里面放进10美元,然后面向旁听席说:“现在,请每个人另交出50美分的罚金,这是我们为我们的冷漠所付的费用,以处罚我们生活在一个要老祖母去偷面包来喂养孙子的城市与区域。”
“一个人为钱犯罪,这个人有罪;一个人为面包犯罪,这个社会有罪;一个人为尊严犯罪,世人都有罪。”不过,犯罪嫌疑人“自以为偷外卖无人追究就成了习惯”,有固定收入和职业,并非“生计无着”,反而更像是已经养成好吃懒做、顺手牵羊的恶习。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公众的同情与案情澄清后的批判,两者之间并不矛盾,都表达了人们朴素的情感。
“拿”别人的东西就是偷,同情不能替代法律,触犯法律就应当付出代价,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好讲。执法必严、有法必依的口子,不会为任何人而开。
事件曝光之初,基于不准确的信息判断,部分公众替犯罪嫌疑人“求情”之声,并非想要替其“脱罪”,而是暴露出人们对帮扶贫困大学生的关注。
比如,现行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是否真正造福了最需要帮助的人、是否覆盖了贫困的所有角落?让所有家境贫寒的学生可以“衣食无忧”,体面地读书求学?
结合现实来看,当前帮扶困难学生的覆盖面和救济方式确实存在一定改进空间。比如,此前有一所学校,根据学生在食堂刷卡的消费额判断。一旦发现某个学生消费金额明显低于平均数,学校会每个月偷偷给学生卡上打一笔钱。
关心贫困学生,应该寻找更好的鼓励和救助方式。播撒关爱的种子,应该更多选择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避免部分学生碍于自尊和情面,不敢求助、不肯求助,以至于生活窘迫,甚至诱发贫困导致的极端个案。
回到此案,新闻反转背后,人们更应将此事看作一堂生动的法治课。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越雷池一步,恪守法律红线,才能筑牢基石,不让人生跑偏。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徐湘东 肖洋 综合新华每日电讯、澎湃新闻等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世光)日前,由黑龙江大庆市总工会联合市文体旅游集团打造的大庆新时代产业工人思想教育基地举行揭牌仪式。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