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巅 勇者为峰 中国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登顶
27日,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正在向珠峰峰顶挺进
27日,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在峰顶开展测量工作
27日,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在峰顶合影留念
27日,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
万年之峰,耸立世界屋脊。庚子夏初,决战地球之巅。27日11时整,中国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队员登顶“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为珠峰“量身高”。世界最高峰峰顶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
新高度
地面6个交会点
对峰顶觇标交会观测
这座6500万年前从海底隆升而成的喜马拉雅山脉主峰,时隔15年后再次迎来中国测量队伍。
通过新华社珠峰峰顶直播画面可见,在覆盖冰雪、面积不足20平方米的峰顶斜面上,8名身穿红色衣服的队员开始竖立觇标,安装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天线。
同一时刻,地面6个交会点对峰顶觇标进行交会观测。
这次,峰顶GNSS测量首次依托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人类首次在珠峰峰顶开展重力测量,提高珠峰高程精度。
“此次测量任务中,大量装备国产化,可靠性、精度等都比2005年有质的提高。”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队长李国鹏说,准确收集各项数据,也为人类了解、保护珠峰贡献专业力量。
珠峰地处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边缘的碰撞挤压带上,地壳运动活跃。
“准确测量珠峰高程有利于分析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高程变化。”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登义说。
新历程
珠峰测绘和科考
我们先后进行过6次
早在300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间,中国人首次测绘珠峰,并定名“朱母郎马阿林”。“朱母郎马”藏语意为第三女神、“阿林”为满语“山”之意。
60年前,中国人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
45年前的今天,中国人首次将觇标带至峰顶,测得高度8848.13米。
2005年,中国再测珠峰,其岩面高度为8844.43米。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曾对珠峰进行过6次测绘和科考。
“珠峰任何显著变化都对全球地学、生态等领域研究有重要指示意义,并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在珠峰前进营地的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副总工程师陈刚说。
新纪录
峰顶停留150分钟
完成测量任务
5月6日,登顶测量正式启动,因天气原因两度推迟冲顶计划。
27日,秉持科学筹划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登顶队员战胜了极高海拔区域降雪、大风等艰险,成功登顶。
按计划,峰顶测量完成后,测绘人员将对多种结果进行分析、比对、检核,最终公布高程数据。
“指挥部,我们完成了测量任务,准备下撤!”
13时30分许,步话机里传出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长次落的声音。
队员在峰顶停留了150分钟,其间还开展了峰顶雪深和气象等测量,创造了中国人在珠峰峰顶停留时长新纪录。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世界屋脊又一次见证了中国人不懈探索和笃定前行的坚韧。
高程测量:
2020珠峰“测身高”进入演算阶段
公布确切“身高”还需2到3个月
5月27日,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攻顶队员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并完成峰顶测量任务,2020珠峰“测身高”外业作业圆满收官。
自然资源部27日发布消息说,2020珠峰高程测量实施以来,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在珠峰及周边地区开展了水准测量、绝对重力测量、重力加密测量、GNSS测量和天文测量等工作,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开展了航空重力测量。登顶测量和交会测量成功完成,为本次珠峰测量外业工作画上圆满句号。
测量外业作业收官,只意味着取得了一手的测量数据,珠峰高程尚需应用多种传统和现代测量技术进行综合计算。在数据分析、处理基础上,还要进行理论研究和反复验证,才能最终确定珠峰精确高程。
据介绍,登顶后,测量登山队员在峰顶竖起测量觇标,使用GNSS接收机通过北斗卫星进行高精度定位测量,使用雪深雷达探测仪探测峰顶雪深,并使用重力仪进行重力测量。在珠峰周边海拔5200米至海拔6000米的6个交会点,测量队员开始同步开展峰顶交会测量和GNSS联测,获取珠峰高程测量数据。上述高精度测量仪器均由我国自主研发,这是人类首次在珠峰峰顶开展重力测量,有利于大地水准面优化,提高珠峰高程数据精度并获取宝贵的大地科学数据。
温度、气压、折光环境等因素都会对测量产生影响,为得到精确的数据,科学家需要通过复杂的计算,以消除误差。这一系统工程还需要2到3个月左右时间,最后还要经过一定审核程序,才会得出并公布珠峰确切“身高”。
巅峰之路
攀登·起点 5200米
从大本营到前进营地
从北坡登顶珠峰将经历什么?
珠峰登山大本营,海拔5200米。
这是6个登山营地中最大的一个,也是所有攀登活动的起点。从大本营徒步四到五小时,便到了海拔5800米的过渡营地。
再徒步约五小时后,便来到了6500米的前进营地。
第一大难点 7000米
冰雪“城墙”数百米垂直高度
前进营地也是雪线之前最后一个营地。绒布冰川在这里结束,汇入珠峰海拔7000米左右的常年积雪之中。从前进营地向前徒步两小时左右,便到达了换冰爪处。之后,著名的北坳冰壁豁然出现在眼前。
这是珠峰北坡路线的第一大难点。数百米高度,近乎垂直的角度,密布的冰裂缝,要求登山者技术必须过硬并在某些地段借助梯子才能通过。
第二大难点 7500米
“大风口”可把人从山脊上吹跑
由于狭管效应,海拔7500米左右被称作“大风口”路段。风大时,登山者如果没有保护绳保护,甚至会被从山脊上吹跑。这是珠峰北坡路线的第二大难点。
风是这个营地的特色,气温也可低至零下20摄氏度以下。走出二号营地,登山者向峰顶前的最后一个营地——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进发。
第三大难点 登顶
最后的冲顶 8600米
最后的冲顶阶段,登山者首先行走在裸露的黄色岩层之上,也就是海拔8200米到8600米之间的“黄带”。在海拔8600米处,登山者遭遇北坡攀登第三大难点——第二台阶。
这是一道高数米、几乎垂直的岩壁,极难寻找攀爬支撑点。
1960年,中国登山队队员刘连满甘当人梯,让队友踩着自己的肩膀通过,成功跨越第二台阶。1975年,中国登山队在此架设由几段金属梯组成的“中国梯”,降低了攀登难度。如今,“中国梯”已经过更换,新的梯子依旧在第二台阶处为一代代攀登者保驾护航。
通过绝壁,峰顶近在眼前
接下来,还有最后一道“鬼门关”——横切路线,一段仅能供一人通过的岩石绝壁。通过后,峰顶便近在眼前!
本版文图均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黄明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地积极探索推进,取得初步成效。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在探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