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破解制约瓶颈 推进乡村振兴 社情民意信息

四川政协报 2020-05-28 00:41 大字

□黄 明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地积极探索推进,取得初步成效。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在探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还存在思路不够清晰、全面系统考核评比较多等问题,而真正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根本性、基础性问题还没有明确解决方向,阶段性目标不够清晰,不少地方还没有找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笔者认为,要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必须首先破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根本性、基础性问题。

一、当前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在乡村振兴中,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纲”。只有抓住了这个“纲”,才能纲举目张。只有解决了这个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农村才能留得住人、留得住资金,吸引得来人和资金。

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难题尚未破解。农业投资不仅周期长、成本高,而且利润薄、风险大。由于农产品价格不稳定,而用于农业生产的农资、农机具等工业产品通常价格较高,加上劳务成本高、科技推广不力等因素,造成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剪刀差”。要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着力破解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难题。

农业组织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当前各地仍存在农村土地流转不畅、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经营较为粗放、高产高效集约化程度不够、特色优势支柱产业培育不足、农产品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此外,还存在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带动力不足,线上线下营销力度不够等问题。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够,农旅融合发展不够,农产品竞争力较差,营销渠道不畅,制约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的因素较多,农民进城务工收入不稳定。

农业基础设施、科技、政策、人才保障不够。产业资源配套不够,土地整理、水利设施建设、农机具推广应用、新品种引种推广不够。种养新技术推广应用普及不足,科技人才严重匮乏。对农业投入不足,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新型职业经纪人,基层“三农”工作队伍以及电商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

二、关于破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制约瓶颈的建议

在顶层设计层面积极呼吁。一是着力解决农村改革不配套、不完善、不彻底的问题。允许和鼓励基层先行先试,有效释放和激发“三农”活力。二是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差距,尤其是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着力破解农业整体低效难题,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良性流动。三是适度调整农产品进出口配额。适度控制进口农产品配额,扶持国内特色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适度扩大国内农产品出口规模,带动外向型农业发展。四是加大对农业投入奖补力度。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方针不动摇,加大对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和产业化发展的奖补力度。同时,加大农业保险政策支持,增加农业保险险种,提高参保率,减少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五是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农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根据市场需求组织、指导农业生产,避免供大于求而导致农产品滞销伤农,供不应求而导致价格飞涨、伤害消费者的情况发生。

在操作层面久久为功抓落实。一是分流好农民。乡村要振兴、农业要增效、农民要增收,农村必须既要留得住人,又要科学有序分流农民。因为留不住农民,农村无人就无法振兴;但农民全部留下来,人均耕地少又无法承载,土地流转难、适度规模经营难等问题得不到解决。因此,要发展好城镇经济,为农民进城提供更多机会和岗位,让部分农民成为市民。同时,要发展好工业经济,尤其是抓好中小微企业及适度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让部分农民进厂务工,成为稳定的产业工人。再次,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科学分工。二是培育好产业。乡村要振兴、农民要增收、农业要增效,培育产业是基础,是根本。培育产业要遵循“适地良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质量无国门”的原则,走“一村一乡一县一品”特色生态有机之路。要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注重区域特色品牌培育,让品牌引领发展、让品牌促进增效、让品牌促进营销。要充分发挥产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组织作用,注重农村职业经纪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三是拓展好渠道。要走一二三产业融合之路,大力推动种养循环、种养与销售结合、农旅融合。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发展农旅产业,大力推广种养循环模式,注重出口创汇型、消费升级型农业发展,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扩大农产品利润空间。四是提供好配套。完善农村骨干路网建设,提高产业路、机耕道通达率,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在完善水利设施配套的同时,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大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注重新技术、农机具的应用和推广,为农产品生产加工、农产品销售市场建设提供用地保障。注重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和农村物流配套,建立对农业投入奖补逐年递增的长效机制。

新闻推荐

高福:让公卫体系回归公益和专业 要给疾控中心话语权

在这场疫情影响下的特殊两会上,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重建”成为热议话题。中国疾控中心(CDC)主任、全国政协委员高福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