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先育“爱国”之德,再教“学业”之技 开学第一课的应有之义

济南时报 2019-09-03 14:08 大字

□本报特约评论员 李鸿杰

又是一年开学季。央视《开学第一课》如期开讲,而今年的第一课又与往年略不同,爱国主义成为第一课的主题。而昨日,全市中小学进行的“升国旗、唱国歌、百万学子向祖国宣誓”活动,与电视中的第一课,在操场上呼应。而部编高一语文新教材的第一篇,是《沁园春·长沙》,这三个第一课,合成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课。

正如《礼记》中所说,德者,性之端也。爱国,本来就是每一个学子品德涵育的最正的发端。法律框架内的德育,是学校施教应尽之责。热爱祖国,这个一直写在中小学生守则里的概念,如果在教育过程也被概念化,则是教育的失责。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之端,也正是要学校践行:我们的学校,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国旗飘扬于校园,家国之念浸润学子心怀。这个以“热爱祖国”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是对德育形式化概念化倾向的匡正,是对教育最该做的事情的提醒。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学业,“授”知识,“育”心怀家国之人。

而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青少年的青春激情,最大的支点,就是对祖国的深情。以德为先,再进乎其技。学习的目标赋予宏大的使命,最终不只是能改变个体命运:将个体与国运融合,以己之所学,建设伟大国家,个体的价值得以最大伸展,个体的生存也才得以最大保障,这是每一个个体与国家的天然关系。

作为中国青少年,建设永具活力的青春中国,正如第一课的誓词中所说:“为了祖国的富强,为了民族的未来,努力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准备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这不只是教育所赋予学子的责任,更是最自然的青少年与国家的关系。

我们讲薪火相传,技艺有更新,家国情不变,唯有不变的,才构成最有价值的“传统”。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据说常为旧时儒师讲学开篇之句,其天地、生民,即是永恒的家国,这或许是素朴庄严的开学第一课。

南开老校长张伯苓在1935年9月的新学年“开学第一课”对新老同学发出“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种对国家的情感,不只存于家国危难时,而是一种持续的最稳定的,溶在血液中的情感。当然,也不只是在开学第一课中体现。

有一个声音会永远回荡在学子心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我愿意中国好。

新闻推荐

获刑12年的江西原厅官彭泽洲受贿案二审宣判:维持原判

刚刚,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对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原党委书记、局长彭泽洲受贿上诉案宣判,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