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跟随圣人去游历春秋 孔子大历史(15)

大众日报 2019-06-02 10:36 大字

□李硕

为了巩固这新占领的大片土地,周王室就把自己的亲戚、族人大量分封到东部地区,让他们建立诸侯国,管理原属商朝的臣民。这种周人的诸侯国有几十个,北到今天北京一带(燕国),南边到了淮河和汉江流域。他们的国君家族当然都是姬姓。整个西周二百多年间,一直在断断续续分封新的诸侯国,因为历任周王都会有一些儿子需要分封。

姬姓诸侯国里,著名的有鲁、卫、晋、燕、郑等。他们和周王室的亲缘关系不一样,比如燕国,它的始封祖是召公奭,和周武王是同宗、平辈,但他们的共同祖先,要往上追溯好几代人。

鲁国的始封祖是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卫国、晋国的始封祖,都是周武王的儿子。郑国更晚,始封祖是郑桓公友,他是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的弟弟,在周宣王时期被封为诸侯,那已经是西周晚期了。

除了这些同宗的亲戚,还有一些周人在西方的盟友部族,也被分封到了东方建立诸侯国。他们主要是姜姓的,比如齐国、申国、许国等。在周人灭商以前,这些部族已经和周人互相联姻好多代了,也参与了周人灭商的战争,是很可靠的盟友。

上面是被周朝正式分封的诸侯国。在这之外,东方还有很多原住民小国,他们原来服从商朝,周人灭了商以后,他们就改成服从周朝。周朝就继续承认他们的统治权,也让他们承担一些诸侯的义务。比如陈、南燕、杞、徐、莒、郐等,他们的姓就很杂了,有妫、姞、姒、芈、嬴、己、风、曹、妘等,这些“杂姓”大多是东方原住部族。周人一般称这些小国的国君为“子”或“男”,而不用公、侯、伯这类比较高端的国君称呼。还有个更特殊的,子姓的宋国,是旧商朝的王族和百姓,他们供奉的还是历代商王祖先。这是周人宽大的地方,他们允许商王的世系继续建国,繁衍下去,前提是不能再称王了。西周的王室很有权威,因为王室直辖的地盘很大,从关中一直延伸到洛阳,超过了任何一个诸侯国。那时没有诸侯敢和王室作对。到东周,王室丢掉了关中,势力大减,但周王的精神领袖地位还在,仍是各诸侯国名义上的至尊。有些强大的诸侯,比如齐桓公、晋文公,就倡导“尊王攘夷”,联合诸侯打击那些公然不服从王室的小国。所以春秋的周王室,可以说是“有形式,没内容”,没人公然否定王室的权威,但列国内部、列国之间的事情,王室已经无力管理了。新的国际秩序应该是什么,需要各诸侯国自己摸索。

从西周到春秋数百年里,周人那些最亲密的诸侯国(包括姬姓和姜姓的)慢慢发展壮大起来,把自己周边很多的原住民小国给蚕食、吞并了,这些亡国的国君家族,都变成了诸侯国里的异姓贵族。

但另一方面,也有些原住民国家强大起来,开始不服从周朝的统治秩序,甚至梦想自己能取代周朝。比如南方的楚国,它的国君就称王了,表示自己和周王是平等的,比所有的诸侯国君都高。再晚一些,东南方的吴国、越国也称王。这完全不符合周人的政治秩序,所以中原国家的官方史书,如鲁国的《春秋》,一直把楚国的国君写成“楚子”。哪怕有时候鲁国投靠了楚国,但表面上这套政治立场不敢丢,这是春秋中原国家的“政治正确”。

贵族的难题

中国的贵族政治,最典型的是西周到春秋这五百多年时间。西周具体什么样,史书记载太少。到春秋的三百年里,就很没秩序了,各国贵族内战不断。

为什么?说到根子上,就是个人口增长问题。古代一夫多妻,国君娶的女人太多,大老婆小老婆一大堆,自然生的儿子也多。大儿子——严格来说,是嫡长子,继承父亲的位置,这没问题,剩下的公子们怎么办?也得分一块封邑,让他们有个世袭产业。

新闻推荐

小伙驾吊车进火场勇救14人面对媒体他说:做自己该做的事

5月的一个清晨,很多人还沉浸在梦乡,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一栋居民楼一楼日杂商店却突然发生火灾,火势迅速蔓延,楼上居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