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浅谈小学课堂如何融入传统文化港南区桥圩镇南溪桥小学 杨伟平

贵港日报 2019-04-14 10:18 大字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不能丢弃,教育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就是追求极致的精神,这与传统文化中的弘扬自信意识、唤醒自我的精神不谋而合。因此,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教学过程中创建情境,润物无声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充分发挥育人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文化的解读

传统文化,不同于现代文化,是民族历史的积淀,是先人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保留下来的精神瑰宝,是中国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传统文化从历史上来说,五千年的文明史,年代久远源远流长。从空间的广度来说遍布56个民族,横跨祖国大好河川,诠释了宇宙自然规律,对道德做了延伸,是中华民族得以发扬光大的内驱力,是中华儿女弘扬民族正气、为荣为傲的根本。

二、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把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参与程度。

以教数学为例,学生在课堂上有时学习积极性相对不高,那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关键。现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自身能动性、创造性与自主性。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入传统文化,通过老师的精彩设计并通过现代化信息手段予以展示,使学生不知不觉、自主自发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二)更好理解传统文化,德育作用显著。

文化是行为的内驱力,而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硕果。在教学中,通过教学的案例与传统文化进行融会贯通,以及传统文化的熏陶,重现相关的历史情境,使学生透过历史现象,领略传统文化的真谛;在古往今来中感触生动形象的传统故事,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利用情境教育,结合信息化手段,更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大量传统形象,激发学生的爱国、敬业情怀,德育效果显著。

(三)传统文化在课堂的融入,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为给学生传授文化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些传统文化来渗透课堂辅助教学,课堂将不够鲜活,学生的切入感不强。通过传统文化的辅助,学生将不知不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在倾听中接受文化的熏陶,不仅学会了课本上的知识,而且也弥补了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相对匮乏的现状,有利于知识的扩展。

三、小学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的有效运用策略

(一)创建传统文化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而传统文化蕴含了很多趣味性和可读性的故事素材,教师可以深入挖掘知识更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创建传统文化的故事情境来营造学习氛围。比如,将“井底之蛙”“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成语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熟悉了典故,学到了传统文化,更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的注意力得以有效集中,课堂的过程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感召力。

(二)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增强知识直观性。

在课堂中能够有效地创设了教学情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在视觉、听觉方面深刻体会,增强了知识的直观性,而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可谓事半功倍。比如,在教《草船借箭》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的场景,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时候,就会加深学生对暴风影音使用的直观性,同时让学生对“桃园三结义”“草船借剑”“火烧赤壁”等故事片段进行视频的浏览,使里边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为学生创造了“身临其境”的氛围,深刻领悟作者想表达的精神要髓,提升了知识的直观性。

总之,传统文化融入了课堂,可以进一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培育学生终身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的终极教育目标。

新闻推荐

“续租交中介费”是典型的霸王条款

□李英锋去年4月1日,刘先生通过北京市“我爱我家”在西城区租下了一间房屋,双方签订1年合同。一年后,刘先生想续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