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绿离离 □蒋子龙
人活着,皆称“世人”,即活在当世,活在世俗之中。然而古往今来,无论是高高在上的还是普普通通的,功成名就的还是穷困潦倒的,春风得意的还是失魂落魄的,无不向往世外桃源。一千六百多年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在柴桑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也算是悠哉游哉的了,却依然祈望能有一个世外桃源。于是将自己的梦想附着在一个听来的故事上,写成了《桃花源记》。
国学大家陈寅恪考证,《桃花源记》是写实的。天下人梦中的世外桃源,竟有了现实版,于是各类游客便根据《桃花源记》的描述,纷纷顺沅江而下,按图索骥地寻找心目中的净土。文人骚客自然少不了,山水派诗仙李白,是绝对不会被落下的,但他认定自烟溪口以内,都是世外桃源:“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湲二水斜。”
千里沅江,自贵州云雾山的鸡冠岭直冲而下,穿过崇山峻岭、峡谷险壑,骤然进入湖南,地势渐缓,情致渐奇。随之又吸纳数十条溪流,到达沅陵东界时,水面宽阔和缓,气象雍容幽美,从每一个溪口进去,都像是世外桃源。王维到此就神思迷醉,或坐,或行,或远眺,或近观,直觉无处不是桃花源:“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清溪不见人……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韩愈却直奔主题,还未见桃花源就先被这里的桃花迷住了:“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苏东坡来桃花源是拜师的,陶渊明是他最崇拜的人,口称“渊明吾师”、“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他确确实实想寻求平平常常的恬静与舒淡。
最值得一说的,还是明代公安派文学大家袁宏道的到来。他先是以为桃源古城就是世外桃源:“闹处云藏寺,僮来鸟亦随。仙人成邑里,烟水作城池”。烟水城里做仙客,难免流连忘返,他看的地方一多,竟以为自己又发现了一个更大的桃花源:从菉萝山脚的溪口进去,直至水心岩——那就是夷望溪,水面宏阔,为沅江第一大支流。溪中兀傲地矗立着夷望山,四围峭壁如削,平滑无寸肤,水啮其趾,跃波而出。《水经注》载,昔有蛮民避寇居之,于此瞭望敌情,故谓“夷望”。
百里夷望溪,至此停蓄深沉,碧波涟漪,随后被一次次地岸束之,岩挡之,沙回之,或自相激射,或强纳疾旋,或瞬息万变。溪不一形,倏直倏曲;波不一声,时喜时怒;水不一色,忽白忽绿。水中除夷望山,还有水心岩、龙门砥柱、大小孤山等等,壁立千仞,陡如刀切,“水逼削四方,环山皆水,环水皆山,周遭映带,以相逼而见奇”。山上危岩特起,鸟道插天,俯瞰碧波,辉光万顷,倒影幢幢。溪水两岸有群峰护持,云雾缭绕,林木蓊郁。
在山峰与水面的交界处多洞,有迎神洞、龙角仙殿等等,还有一些人迹罕至的神秘洞窟,入水数丈,飞沫溅空,声如奔雷——此处焉知不是神仙洞府?明人阙士骑说得好,人声貌气,自成淳古。邱荒栈断,野水闲云之处,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或许正因为陶渊明创造了一个世外桃源,之后的大诗人几乎都受过他的影响。《品中国文人》的作者刘小川先生说:“渊明对民族性格的影响,大于其他文人”。为便于人们寻找世外桃源。在《桃花源记》问世六百年后,于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建桃源县。“桃源”两字显然取自“世外桃源”。
桃源县纵横近五千平方公里,沅江中游的下段、下游的上段,尽在桃源县中,烟波浩渺二百里。世人想寻找桃花源,或世外乐土,尽可到桃源县来。于是,李白、王维以及袁宏道等等都是对的,桃源处处是桃花源:“山有容空地,溪无不怒时。偶然岚翠起,一县绿离离”。
这就是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是多梦的时代人类共同的梦想。(来源:《羊城晚报》)
新闻推荐
猪年央视春晚小品《演戏给你看》给全国观众带来“一出好戏”。小品通过贫困村村主任让村民“演戏”糊弄上级却搬起石头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