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南澳宋城 被海啸毁灭的古文明遗址

安徽日报 2019-02-12 07:18 大字

最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个课题组的两项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一个是用企鹅粪土层作为载体,发现了东南极距今750年发生的企鹅生态灾难事件:在气候冷暖交替的过程中,小企鹅在一场罕见的大雨中群体性死亡,这个新发现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地球物理研究》上,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以“研究亮点”报道了该成果。另一个成果以《南澳宋城:被海啸毁灭的古文明遗址》为题,作为封面文章在线发表在著名学术期刊《科学通报》上。这个成果揭示了广东省南澳岛1000年前曾发生过海啸冲击大陆海岸带的事件。这篇中文文章引起英国《太阳报》等20多家国际媒体关注。这两个成果之间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科学的美妙之处或许就是发现风马牛之间的相关性,在这个领域迸发出来的星火可能在另一个领域引发耀眼的烟花。

20年前,我们用企鹅粪土层作为载体,用地层序列中企鹅粪标型元素的含量高低和同位素等方法,首次探索了过去3000年企鹅历史时期的数量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2000年,《自然》杂志发表了我们的研究成果《记录:过去3000年企鹅数量演变》,这篇论文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被教育部评为2000年“十大优秀科技成果”。由此开始,在过去的20年中,我们用粪土层这把钥匙打开了研究过去几千年到1万多年以来企鹅、海豹和磷虾生态史的大门。

到底是风暴潮还是海啸

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缘,我们从南极来到南海西沙群岛,研究我国南海的海鸟数量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我们对南海西沙群岛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野外科学考察,研究对象从企鹅变成了二级保护动物红脚鲣鸟。

幸运的是,西沙东岛有保存完好的受到海鸟粪土影响的湖泊沉积层,时间跨度约1300年,我们可以用它来研究红脚鲣鸟生态史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有些意外的是,在充满生物信息的湖泊沉积层中夹有一段白色珊瑚砂层,厚约10-15厘米,其他层位中丰富的种子、海鸟粪和有机碳泥在这个珊瑚沙层中全都消失了。看起来,这里应该发生了不同寻常的事件!异常是发现的引线,是比正常更值得关注的状态。

研究发现,在纯净的珊瑚沙层位中各层的粒度曲线完全一致,而其他层位由于物质来源的变化,每一个厘米粒度曲线都不一样。这说明该层珊瑚沙是被巨大的风浪从海洋卷带上来,越过沙坝一次性带到湖底,这可能是强台风灾害事件。对砂层顶底板中的植物种子进行了加速器碳-14定年分析后,我们确认这次事件是在公元1024年前后发生的。

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在过去1300年里,只有这一次事件呢?我想到它可能是海啸造成的,但传统认识是,南海不大可能发生海啸,因为南海周边岛链屏蔽了岛链外侧的地震冲击波,在历史文献中也没有可信的海啸记录。但是,确认这是过去1300年来最严重的海岛生态灾难事件没有争议,我们把论文发表在中国科技大学学报50周年校庆纪念特刊上。我的想法是,从长计议,继续寻找海啸的证据,因为我实在不能相信:在过去1300年中,东岛牛塘只与风暴潮沉积相遇一次。

巨无霸贝壳为何在岛上

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海啸对日本东北部地区造成了毁灭性破坏。看到那震撼的电视画面后,我确信,如果在西沙东岛发生过海啸冲击,那么虽然经历1000年风雨沧桑,海啸的后果在人迹罕至的东岛等西沙岛屿上一定会留下蛛丝马迹。

2013年3月,为了寻找海啸存在的证据,我们研究组第三次考察了西沙。在考察东岛的过程中,我临时决定把砗磲作为突破口。2003年,我第一次见到这种巨无霸贝壳时,实在令人吃惊:它长达70厘米,壳厚20多厘米,重达50多公斤,是一种生活在珊瑚礁盘上的大型双壳类海洋动物。因为太重,当时没有采回来。2008年,第二次考察时,在岛屿东部表层的海鸟粪土中采集了两块大砗磲,期待做一些研究砗磲生态环境的探索性研究,砗磲年龄是距今1000-2000年。

为什么都是1000年前,有现代的吗?什么样的力量能将这些庞然大物搬到海岛上来?它们是怎样、被什么力量带上海岛的呢?它是怎样分布的,有没有规律?

有了这个新的思路,我们在东岛等岛屿上开展了系统的考察工作。在海滩上我们还发现了各类火山碎石,小到10厘米、大到40厘米的岩石,零星散布在东岛和琛航岛的北东海岸带上,这是一个过去没有注意到的异常现象。西沙的岛屿周边几乎全部是珊瑚礁盘,只有在礁盘外几十到几百米深的海底才可能有岩石。它们是怎样登陆的呢?

在东岛,我们还找到了11块大砗磲,砗磲长度在50-70厘米之间,珊瑚块在120厘米以上,更多的珊瑚碎块和它们一起散落在岛屿东部距海岸200米的范围内。距离海岸更远的岛内只有小于40厘米的小砗磲,此外还有许多硕大的珊瑚块堆积在砗磲的附近。耐人寻味的是大砗磲、珊瑚块和火山岩石块,在东岛的西南海岸均毫无踪迹。显然,它们是东北部的巨大海浪带过来的。除了海啸,任何风暴潮不可能做到,引发海啸的地震震源可能在巴士海峡及其以南的断裂带上。

如果所有的砗磲年龄都老于生态灾难发生的时间,那么,只有海啸可以解释它们为什么待在这里了。结果是令人兴奋的!西沙岛屿上48个砗磲和珊瑚的定年结果,全部指向距今1000-7000年的时间段。这个结果指示我们,在过去的7000年中,至少在公元1024年前后发生过一次海啸。它的发生时间与宋史记录的1076年11月发生在广东潮州地区的“海啸”时间接近,那次“海啸”导致”海潮侵漫、房舍倒塌、居民溺亡”,没有暴风雨的记录。这两个事件发生的时间是接近的,很可能是同一个事件。

2015年,一篇有关“1000年前南海海啸的证据”论文在英国《科学报告》上发表,它首次确认南海在历史时期发生过海啸。中科院有关领导和部门高度关注,支持我们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我们决定把研究目标确定为:评估海啸对我国南方海岸带的影响。

海啸埋葬了南澳岛文明

南海海啸对我国东南沿海会产生多大的威胁?我们选择了广东省的南澳岛宋井地区,作为考察古海啸的区域。理由是:南澳岛孤悬海上受人类活动干扰少,岛屿呈东西走向,东南角的海湾最易受到海啸冲击。更重要的是,宋井这个地名表明此处在宋代时已经有文明存在,它对海啸灾难应该更加敏感。与预料的结果一致,在筑海岸防护墙时挖出的剖面上,我们发现了宋代的陶瓷碎片、破碎的瓷器,考古专家们的鉴定结果也指向宋代,发现有官窑陶瓷碎片。

此前,工人们还在此发现了一个花岗岩石臼,在巨大的海浪冲击下略有破损,石臼与海沙、贝壳和动物残骨混合在一起。海拔高度超过15米的宅基地,也可见类似含有宋代陶瓷碎片的海啸沉积组合。用碳-14方法测定了地层中的残骨、贝壳和植物残体的碳年龄,大多在古海啸的文献记录(1076年)和地质记录(1024年前后50年)的时间范围内。因此,我们确定这次冲击南澳的海啸可靠的年代是公元1076年。

海啸导致了南澳宋城的毁灭,南澳岛文物遗迹的数量在海啸之后显著偏低,几乎中断500年,直到明朝后期才开始留下明显的文化遗存。

这一系列研究,证实了中国南海沿岸曾遭受过海啸袭击,这种风险在中国沿海地区的核电站、港口和能源储备基地等工程的规划和建设中需要予以重新评估。现在,中国科大谢周清课题组正在与相关领域的学者合作进行深入的研究,相信更多的故事会在海啸层里发掘出来。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新闻推荐

彬长矿业公司六举措构筑党风廉政建设立体防线

去年以来,彬长矿业公司按照陕煤集团党委、纪委新部署新要求,紧紧围绕公司发展大局,聚焦中心任务,突出主责主业,活用“四种形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