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庆祝改革开放40年·变迁】餐桌上的40年:再见,粮票;你好,佳肴

安徽工人日报 2018-10-14 07:54 大字

每天清晨,家住北京西城区的王成都会去家附近的菜市场,开始新一天的食材采购。菜市场上丰富多样的食材,总能让他超出原本的“购买计划”。

在30多年前,人们要购买粮食需要粮票。“每人每月大概只有15公斤的量,每天吃多少都要算好,不可能像现在一样随心购买。”57岁的王成说。

王成不仅见证了我国“粮票时代”的落幕,也经历了饮食结构的变迁。改革开放40年来,百姓餐桌上的菜肴越来越丰富,餐饮规模越来越庞大,人们对餐饮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鲜明。

粮票谢幕:从“斤斤计较”到随心购买

如今,粮票早已走出普通人的家庭,走进收藏者的家中。

不过回忆起“粮票时代”,王成依旧感慨万千,“那时,粮票可是吃饭的通行证。”

粮票是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当时,粮食部门每月会根据居民家庭人口和工种定额发放粮票。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我国从中央到基层发行的粮票品种繁多,包括农村口粮粮票、工种粮票、补助粮票、光荣家属粮票、干部下乡粮票、军用粮票,等等。

想起那时的餐桌,王成印象最深的是大白菜,“一到冬天,家家户户都会储存大白菜,有的大白菜还会腌在罐子里,然后一吃就吃一个冬天”。

1984年,经过两年多的物价体制改革试验后,深圳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

但粮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是1993年。当时,我国粮食产量连续第4年超过了4亿吨,粮食不再紧缺。当年4月1日,伴随城镇居民40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完成了谢幕演出。

随着老百姓的米袋子慢慢鼓起来,1988年,国家又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禽、蛋、奶、蔬菜、水果都纳入其中统筹解决,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开始得到扭转。

王成记得,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冬天储菜的场景也随之慢慢消失了。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王成家中的餐桌上,菜肴越来越丰富,“一道白菜打天下”的时代早已远去。

餐饮人均年消费:从不足6元到2852元

在30多年前,你想在北京的饭馆吃一顿饭,并非易事。为数不多的几家餐厅,菜的样式统一不变,一桌子菜的价格通常是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收入。

直到1980年的一天,北京人郭培基和妻子刘桂仙去街道办递交了一封申请书,“申请开餐馆”。原因是全家5个孩子,粮票不够吃。当年9月30日,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家个体饭馆——悦宾饭馆正式开张。这家位于故宫博物院附近翠花胡同内的饭店,招牌上写着:中国个体第一家。如今已84岁高龄的郭培基回忆说,很长一段时间,饭店门口都会排长龙,尤其饭馆开张当天,吃饭的人排队排到了胡同口。那天他们赚了38元,比郭培基一个月的工资还多。

在悦宾饭馆出现之后,个体餐馆在北京乃至全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38年后,悦宾饭馆招牌依然悬挂在饭馆的入口处,经营者也变成郭家第三代人,饭店的生意虽然红火却早已不复当年盛况。

因为人们外出就餐的选择越来越多样了。1978年,全国餐饮业营业网点不足12万个,而截至2017年,全国餐饮企业已达465.4万个。

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餐饮市场的规模只有54.8亿元,人均年消费不足6元;2017年,规模已达近4万亿元,人均年消费达到了2852元。

饮食偏好:从“吃调料”转向“吃原料”

如果说王成还是偏向传统的饮食消费者,那么90后曹曦就是更现代化的美食爱好者。

在北京三里屯工作的她,中午常常选择去写字楼下的轻食餐厅就餐,每顿饭的价格在60元到70元之间。“最重要的是,简单方便、健康养生。”曹曦说。

曹曦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美食偏好变化。由美团等企业联合发布的《中国餐饮报告2018》显示,消费者口味正在从“吃调料”转向“吃原料”:中国人重油、重盐、重辣口味偏好明显降低,以中和健康为特征的甜鲜口感偏好增加,消费口味正在从刺激型转向品鲜型。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营销与电子商务系主任崔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人们的健康诉求越来越强,饮食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健康成了餐饮的新主题。

不仅如此,记者调查发现,最近几年,越来越多餐厅的菜品从过去的“大而全”转向“小而美”,更加突出自身的特色和个性,以求通过差异化服务定位满足越来越多食客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中国餐饮业正处于以大众化为主体的多业态、精细化、品质化、特色化的新餐饮时期。”中国饭店协会副秘书长金勇说。

新闻推荐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1997年的优秀电影、电视剧成后作典范

电影《甲方乙方》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火热的生活,需要现实主义题材的文艺作品去表达,1997年的文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