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工出完美
他是企业中引领职工前行的一面旗帜!
——哈电汽轮机公司重装分厂工会主席杜东民评“龙江大工匠”姜黎生
做他的徒弟是一种荣誉,我只有更努力才能对得起这份荣誉。
——哈电汽轮机公司重装分厂姜黎生徒弟郭邦杰评师傅姜黎生
“我可以容忍自己干活没有别人快,但是必须比别人好。”
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重装分厂的姜黎生这样对自己的工作提出要求,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1991年,姜黎生进入了哈汽公司重装分厂。
在那之前,他从技校毕业并到了一家砖厂技修车间。在砖厂工作时,工作强度、环境都让姜黎生有了深刻的感受,所以在回到哈汽的时候,内心是充满了感激和感动的。
哈汽轮机厂是伴随着新中国成长发展的大型国企,是中国著名的“三大动力”之一,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造出的大型煤电、气电、核电设备占全国火电总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曾被誉为“共和国的掌上明珠”,为祖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就是在这样一个有着光荣传统与使命的企业中,姜黎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干活太慢,总挨师傅批评。”姜黎生自己分析,慢是因为自己的不熟练,所以,每次上夜班凌晨2点到早晨5点的休息时间,他都会继续在机床前琢磨着、练习着、提高着。
“后来我也发现,慢未必是坏事儿。”姜黎生在采访中多次提到了他接触过的德国设备,他回忆说:“你看,我们了解的一些德国厂家,设备生产进度也比较慢,但是产出的产品是百分之百的合格。”
如何让自己经手的产品能够更好地确保质量,姜黎生在不断地下着绣花功。
参加工作20多年来,姜黎生一直在与龙门铣打交道,公司的4台龙门铣没有一台是他没有操作过的,他更是直接参与了国产天桥式龙门铣和大型10米龙门铣加工中心的安装调试工作。
按说作为操作者,他只要会使用就可以了,但是,追求完美的姜黎生却坚定地认为“对于自己的‘家伙什\’,要想用好它就必须了解它的全部。”
不仅是对自己的工作要透彻了解,姜黎生还对自己工作相邻的上下序知识都非常熟知。多年来,在实际操作中,技校毕业的姜黎生还自学了机械制图、工程力学等大学里的课程。
能力强,水平高,一些难度大的问题也迎面而来。
2013年,姜黎生操作的10米龙门铣迎来了一个世界级最大的产品加工项目——三门电厂三代百万核电机组加工,这个产品加工成型后总重量近200吨,体积相当于25平方米的房间摞起3层。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此次加工必须实现一次装夹,而且机加过程的车、铣、镗、钻的重要工序都在这台设备上,全方位独自完成。凭借着多年积累的经验,在姜黎生的带领下,科研小组攻坚克难实现了一次加工合格。最重要的是这次的“细活”并非出自于“慢功夫”,整个生产周期被提前了1个多月。
参加工作以来,姜黎生连续7年荣获公司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2年以来先后被评为哈电集团高级技术专家,全国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立功竞赛先进个人,2016年“第十三届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17年11月被黑龙江省政府授予“龙江大工匠”荣誉称号。随着荣誉越来越多,诱惑也随之而来。
2016年,姜黎生出差到珠海做技术指导,当时一位大企业老总开出诱人的条件,还提出包括年薪18万元、在珠海购房安家的优厚待遇。姜黎生没有犹豫就拒绝了他们,并告诉他们:“无论给多少钱,什么样的待遇,我也不会离开培养我的汽轮机厂,不会离开生我养我的龙江黑土地!”
为什么会做出这样“不近人情”的选择?姜黎生给出的理由有两个。
“一是只有在哈汽,我才能不断地接受新挑战,获取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姜黎生认为,这是国有企业特有的优势。
另外一方面,姜黎生还有着一份深深的哈汽情结。
“我父亲也是我们厂的老员工,在这里工作了一辈子。当年我们家没房子的时候,厂工会把办公室腾出来给我们一家人住,所以我从小就长在这里,我的根就在这里。”
行走在厂区里,姜黎生对每一座厂房、每一个路口甚至每一棵树都如数家珍。
新闻推荐
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长期的和平交往结下了深厚友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则为中阿文化相互交流、互学互鉴提供了新的重大契机—— 文化,为友谊添色彩
资料图:第三届阿拉伯艺术节上的精彩节目。东方IC供图7月10日,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当天,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