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长期的和平交往结下了深厚友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则为中阿文化相互交流、互学互鉴提供了新的重大契机—— 文化,为友谊添色彩
资料图:第三届阿拉伯艺术节上的精彩节目。
东方IC供图
7月10日,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当天,第四届“阿拉伯艺术节”也正式启动。与此同时,中阿新闻交流中心、中阿电子图书馆门户网站项目等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也陆续推出。
文化交流,民心相通
人文交流是中阿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柱,为中阿人民情感、思想和智慧的交流提供了纽带与平台,是实现民心相通的关键。中阿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不仅促进了双方的经贸合作与政治互信,更重塑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推进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实施。
中阿交流源远流长。自汉武帝时起,中国就与阿拉伯国家开始了友好交往。中华文明同阿拉伯文明之间对话与交流的悠久历史,古丝绸之路就是最有力的见证。丝绸之路连通了中国与阿拉伯世界,通过丝绸古道传入中国的阿拉伯风格的音乐、舞蹈和服饰、建筑,在中国深受欢迎,阿拉伯世界的文学经典《一千零一夜》在中国更是家喻户晓;同样,中国古代文化和技术也传到了阿拉伯国家,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造纸术就是通过阿拉伯国家传入欧洲的。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交流不断扩大和加深,不仅有力促进了双方的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还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中阿文明上千年的和平交往结下了深厚友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则为中阿文化相互交流、互学互鉴提供了新的重大契机。
中阿论坛成立以来,已成功举办7届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3届阿拉伯艺术节和3 届中国艺术节。至2017年底,中国与11个阿拉伯国家签署双边文化合作协定新的年度执行计划,推动53个中阿部级政府文化代表团互访,组织196个文艺展演团组4604人次互访,推动105家阿拉伯文化机构与中方对应机构开展合作。
通过频繁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国着力打造“欢乐春节”“中阿丝绸之路文化之旅”“意会中国”等品牌项目。2012年以来,中国先后组派167个艺术团组3958人次赴16个阿拉伯国家举办演出、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座等活动;2016 年以来,“意会中国”品牌下又举办了艺术大师工作坊、阿拉伯艺术节和剧院负责人访华交流等活动。约旦首都安曼文化局长萨米尔·艾哈迈德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这些文化交流互鉴的具体举措,为发展不同文明间的合作树立了典范。”
“一带一路”满书香
6月21日,由中国作家协会、阿拉伯作家联盟和埃及作家协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文学论坛”在埃及开罗举办。包括铁凝、刘震云、麦家、余华等在内的13名中国作家和来自阿尔及利亚、埃及、巴勒斯坦、科威特、摩洛哥、阿曼、苏丹和也门等国的近50名阿拉伯国家作家济济一堂,在“文学新丝路”的主题下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本次论坛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举办的首个以文学为主题的多边论坛,一个重要主题是用文学助力“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与丝路沿线国家共同搭建平台,令双方作家了解彼此文学特别是当代文学的发展现状,充分感知各自人民当下的情感。
铁凝的话得到了埃及作协主席阿拉·阿卜杜勒-哈迪的呼应。哈迪表示,中国是阿拉伯世界永远的朋友,阿中友谊是建立文化基础和加强阿中文化关系的强大动力。哈迪强调了古代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的延续性。他说,古丝路沿线的商人为了经商,需要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了解他们的文化,因此语言文化是古丝路贸易交往的基础。
“如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往也要求各国文化机构加强合作。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和中方共同绘制一张中阿文化合作地图,显示双方文化投资合作的机遇。”哈迪说。
事实上,“以书为媒”的中阿文化交流活动在去年的阿布扎比国际书展上就曾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受邀主宾国,中国元素成为书展上的亮点:展区达650平方米,展出3500种、5400多册图书,举办了中国作家见面会等数十场交流活动。乘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中国书香”赢得更多阿拉伯读者,促进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图书版权贸易量达750多种。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的《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等作品在中国引起强烈反响并多次重印;依托“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丝路书香出版工程”,已有近千种中国优秀图书在阿拉伯世界得到翻译和出版,不少书籍都成为当地市场上的畅销书。
求知,哪怕远在中国
阿拉伯人有句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格言:求知,哪怕远在中国。如今,“一带一路”倡议为这古老的智慧赋予了新的内涵。
4月21日,开罗大学示范孔子学院大楼在开罗大学校园内建成,埃及高等教育部长加法尔、中国驻埃及大使宋爱国等中埃嘉宾出席启用仪式。
加法尔致辞称,开罗大学孔子学院作为埃及乃至阿拉伯地区、非洲最早建立的孔子学院,在过去十几年间,为埃及及所在地区培养了成千上万的汉语人才,为中埃、中阿人文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据开罗大学孔子学院埃方负责人李哈布女士介绍,该学院成立于2008年,是全球范围内成立的首批孔子学院,每年以各种方式培养近2000名汉语人才。李哈布表示,未来学院将进一步开展多层次的汉语教学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
从2004年至今,中国已在9个阿拉伯国家建立了12所孔子学院和4所孔子学堂,累计培养学员约7万人,组织文化活动4952场,近68万人次参与,共有13336人参与汉语水平考试;在华阿拉伯留学生从2004年的1130名增长到2016年的18050名,年均增长率达26%;赴阿拉伯国家留学生人数由2004年的242名增长到2016年的2433名,年均增长率达21%。
随着中阿文化交流的广泛、深入开展,双方对于“直接对话”的需求日益迫切。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中阿合作论坛研究中心主任朱威烈教授曾在接受《中国日报》专访时指出,中国和阿拉伯世界长期以来通过第三方、包括西方媒体了解对方,“缺的就是直接交流”。不过,随着近年来中国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主办的“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在阿拉伯世界获得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这一状况正在发生改变。
5月9日,第17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约旦赛区决赛在约旦费城大学举行,来自约旦大学的拉延·赫什凭借出色的汉语水平和有关中国的渊博知识获得第一名,代表约旦前往中国参加“汉语桥”全球决赛。
当天的比赛中,围绕“天下一家”的主题,来自约旦大学、约旦费城大学孔子学院、TAG孔子学院、伊尔穆克大学等院校和机构的10名选手通过主题演讲、中国国情文化知识测试和才艺表演三个环节决出胜负。在才艺展示环节,选手们有的献上吉他弹唱,有的现场表演中国书法,有的舞起了折扇,甚至有人打起了太极……
作为今年中国政府奖学金和约旦费城大学孔子学院奖学金的双料得主,赫什对采访她的新华社记者说,随着中国国力日渐强大,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习汉语是个非常正确的选择,必将在未来的工作中给她带来更多积极影响。
新闻推荐
施工车辆行驶在修建中的沙漠公路上(7月9日摄)。眼下,第三条穿越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正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