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应是保护的聚焦镜
■木须虫
8日,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已拥有52处世界遗产。此前一天,青海省可可西里已经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新京报》)
又有两处文化遗产申遗成功,确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标识性意义,可以证明一个国家文化的独特魅力。但是,申报与评审世界遗产的根本宗旨,还是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
这些年来,我们推动世遗申报的项目,无一不是建立在对遗产深度保护的基础上。可可西里藏羚羊曾一度遭到疯狂猎杀,一代代可可西里人为反盗猎付出心血甚至生命。 1997年可可西里成为我国首个为保护藏羚羊而设置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鼓浪屿为了申遗,耗时十年,先后对岛上大量商业项目与建筑进行了清理,对原有建筑进行了系统的保护。
不难看出,申遗成功首先是这些遗产保护得到充分认可,但同时也是持久保护的承诺。然而,还应看到世界遗产保护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尽管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并非天然的矛盾,但利用要服从于保护,才可以避免竭泽而渔的短期效应。对此,我们并不缺少前车之鉴,近二十年来,国内庐山、丽江古城、云南三江并流、张家界等多个世界遗产地,都曾遭到点名和警告,张家界为保住世遗招牌,花费10亿将景区内近34万平方米建筑物全部拆除。
面对可可西里与鼓浪屿成功申遗,舆论欣喜之余,如何更长久的保护也是关注的焦点。如,可可西里随着青藏铁路通车,绝世风景吸引着大量外来者,如何应对他们带给高原生态的压力;而鼓浪屿又如何防止入遗后商业冲动的复辟等等,为人们所忧虑。保护好这两大世界文化遗产需要保持定力,避免重蹈覆辙。
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只是保护的一种手段,这些年申遗观念的偏差,以及入选名录遗产保护的跑偏,无不反衬出现实保护土壤的贫瘠。与世遗相比,许多独特的自然生态遭遇过度开发而被破坏,许多传统的文化面临传承断层的危险,许多独特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址、建筑被人为损毁,这些现象同样值得警醒。
要从根本建全和完善自然环境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制度体系,如扭转错位政绩与偏颇发展理念,廓清自然生态、传统文化与发展的关系,固化保护优先的政治伦理,强化可持续性的长远观念;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供保护实务中调节利益冲突矛盾的清晰准则,兜牢底线,让保护从政府延伸到社会更广泛的领域。涵养好保护的大气候,世界遗产保护才会远离风险与尴尬。
新闻推荐
本报讯7月13日,全市交通运输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工作推进会召开。会议主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省交通运输厅政风行风建设部署要求,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以“五大行动”为抓手,扎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