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铁裁缝”张志发:铁路货车制造的“变形克星” 杨学东 本报记者 李幸 文/图

眉山日报 2017-04-23 06:10 大字
研究图纸。张志发(右)带徒弟。精确测量。

人物简介

姓名:张志发

年龄:52岁

籍贯:辽宁

职业:中车眉山有限公司冷作工高级技师

擅长:铁路车辆制造和校验

4月19日下午5点半,中车眉山有限公司货一车间内,捶击声、机器运转声不绝于耳;生产线上,X70型集装箱专用平车整车制造进入关键环节。此时虽然到了下班时间,但车间里的工人还没有离开。工人中,一个戴着安全帽、架着细边眼镜、着一身浅蓝色工作服的高个子对照图纸,仔细检查着车辆的中梁、底架……他就是冷作工首席技师张志发。

“这是公司在3月份拿到的一批3500辆整车生产订单,今年9月份,所有车辆便要交付投用。所以大家要抓紧时间,确保完成任务。”张志发说。

时间紧,任务重,但在工友们看来,有了张志发,心里便有了底。他是车辆制造的专家和防止金属型材变形的“变形克星”。在中车眉山有限公司工作32年来,张志发创造了一项项技能奇迹,先后使公司P70棚车的生产效率提升了50%,鱼腹中梁的矫正人力成本降低了100%。由他领导的“张志发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先后主持完成了技术攻关10项,参与完成了7项技术攻关,创造了经济效益300多万元。

勤奋“车二代” 努力学习提升技艺

1970年,中车眉山建厂后,5岁的张志发随父母从辽宁迁至眉山,1985年,从技校冷作工专业毕业的他进入公司,成为“车二代”。

冷作工又称铆工,被形象地称为“铁裁缝”。“铁裁缝”需要把各种型材、板材按照图纸和技术要求,通过焊接、铆接、螺栓连接等加工方法做成产品。这个工种不光要求知识面广、应会技能多,而且要求有良好的数理基础、协调能力。因为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铁裁缝”成了“好汉子不愿干,赖汗子干不了”的工种。

进厂之初,张志发被分到了交验班。直至今日,他都无比感谢在交验班工作的四年。“这是我的机遇,在这里工作让我了解到关于车辆生产、检测、维修等各个阶段的知识,锻炼了我的综合能力。”张志发说。

那段时间,张志发白天虚心向师傅和班组老工友请教,分析、比较各类车型、各种材质、每个部件、车辆各部位的矫正技术,苦练看图、展样等基本功,晚上认真研读《铆工》、《冷作工艺学》等教材。四年后,张志发第一次参加公司“青工技能大赛”就获得了铆工第一名的好成绩,之后20年里,他先后十几次参加公司“精艺杯”青工技能大赛,都荣获铆工第一名的殊荣。

也正是在第一次参加“青工技能大赛”一举夺魁之后,勤奋好学、技术精湛的张志发被车间委以重任,参与新产品试制、工装设计等工作,这让他的技艺得到全面提高。

创新“六点定位法” 精确基准定位

1992年,出口泰国的集装箱铁路货车是中车眉山当时整车出口的最大订单。可是,泰方要求使用当时国内铁路货车制造史上没有先例的焊接转向架。这是一个车轮和车厢的联接装置,其生产过程中的组装精度和焊接变形控制要求极高。

“组装焊接后,金属会变形且受力不均,金属内部结构遭到破坏,材料就会出现问题甚至报废。”张志发说,“这一切的关键要从组装基准面定位抓起。”

他从物体在空间中的六个自由度中获得启发,画图、试验,一次又一次,最后采用了“六点定位法”的理念,设计组装、焊接专用工艺装备,保证了高标准的装配质量。这种点面结合的矫正工艺,将焊接变形控制在了工艺要求范围内,使工效较前提高3倍。焊接转向架生产速度和产品质量得到泰国监造人员的高度赞誉,这一新工艺也在中车甚至国内铁路货车制造企业得以全面推广应用。

2004年3月,公司投入L18型粮食漏斗车生产。已经成长为铆工高级技师的张志发,在样车试制中担任工艺总负责人。两个星期的时间里,他在案头仔细分析工艺方案,跑现场安排布置生产工艺布局,每天工作都在12小时以上。他独立解决了大组装限位、底架漏斗组对工艺等4项关键性工艺技术难题,为批量生产摸索出了成熟的工艺,创下公司新产品从试制样车到量产史上最快纪录。

练就“火眼金睛” 发现问题关键点

作为首席技师,张志发不仅练就了一身能够克服货车“变形”的绝活,而且还拥有“火眼金睛”,发现问题的关键点。

通过自己30年的不断学习实践,张志发从一个对铆焊生产一窍不通的新手,逐渐成长为公司首席工人技师,中车公司首席技能专家,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高级考评员、高级裁判员。他不仅能矫正一般车辆的问题,还能对平车、棚车、漏斗车等特殊车辆进行校验。

以P80棚车为例,此类车辆在生产的时候需要用火焰对车梁进行矫正。“焊接会改变钢梁的平面度,使其变形,矫正过程中我们也需要用火烤的方式恢复钢梁的平面度,找到它的应力点。”张志发说。

以前技工们在矫正时,都是对棚车的中梁进行火烤。这样的方法不仅效率很低,而还影响车辆的行车安全。张志发研究发现,问题的关键其实在枕梁上,只要对枕梁进行烤火,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解决。但烤火的位置,火焰的大小,温度的高低,这些都全凭经验与积累。

如今,张志发在工作的同时还有了另一个任务——培训和带徒弟。

“好汉子不愿干,赖汗子干不了”的冷作工,张志发却干了32年,这不仅是出于他自己对职业的热爱,更因为一颗上进心、敬业心和责任心。

新闻推荐

家书治家

家书治家1875年1月,沈钧儒出生在苏州的一个书香世家。1901年父亲病逝后,他为解决家庭困难到陕西三原学署任职。1904年,已中进士并获得官职的他为寻求强国救民出路,赴日留学。1936年11月,因为主张抗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