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博士村”看乡贤文化的影响
近日,记者走进湖南省浏阳市沙市镇北部的秧田村,一面“博士墙”格外醒目。墙上挂着村里考出去的博士生照片和简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佛大学……30年来,村里1288户人家出了21位全日制博士、数百位硕士。(4月10日《光明日报》)
一个村子里走出了如此多的博士和硕士生,不得不说是令人艳羡的。在光环的背后,人们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当地重视教育、推崇“乡贤文化”的背景上,值得反思。
与那些人才大量外流的村庄相比,秧田村在乡村教育上是走在前面的。当地的乡村教师不但拥有相对较高的收入和奖励,还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村民们对于教师都是非常尊重的。与此同时,家长们也并没有大量外出打工,把子女留给祖父母教育,而是大多留在家乡,陪伴孩子们读书和成长。应该说,正是基于这些综合方面的原因,这个小小的村庄才能培养出这么多的高学历人才。
具备了优秀的教育资源,村里的学习氛围才会越来越浓厚。当越来越多的秧田村的硕士和博士们成长为社会的精英,才会让重教在村里成为主流的风潮。这是相辅相成和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村里的家长们深受这种外部环境的感召,也会在教育子孙上更加下力气。
值得一提的是,新乡贤在该村的文化助推力也是很明显的,这些新乡贤们不但成立教育教学奖励基金奖励那些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还捐赠100万元成立敬老爱亲奖励基金,从方方面面去影响和感染着大家,给予正能量。他们反哺家乡,在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上都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
“博士村”只是乡贤文化带动下的一个方面,也期待能涌现出更多这样的正能量,让乡村发展和乡村教育越来越好。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雪峰李严本报通讯员赵阳摄影报道淮南市寿县隐贤镇农民王有东,返乡创业,在姚集村流转土地30余公顷,成立安徽华欣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从事蔬菜种植、加工及配送。2016年12月,安徽华欣蔬菜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