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发挥特色办学 培育创新模式 ——凉山州农业学校的职教之路

凉山日报 2017-04-18 10:15 大字
俯瞰校园。 学生刺绣作品展示。

凉山州农业学校是凉山州人民政府国有公办的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创建于1970年,至今已有46年的历史,是经省政府批准,省教育厅备案的“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还是目前四川省唯一一所服务“三农”的中专学校。学校位于国家级4A景区——西昌市邛海泸山风景名胜区,实验设施设备功能齐全完备,是一所全花园式学校。开设有农牧、水利、机电、服务和财经类等15个专业,现有在籍学生2891人,每年完成种类短期培训5000余人。

该校坚持立足凉山,放眼四川,服务三农,服务扶贫,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实施“合作办校,特色办校,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的发展战略;坚持两条腿走路,以学历教育为主体,以社会培训、社会服务为两翼,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真正发挥了“扶贫扶智、教育先行”的促进作用。

特色一:“3+3”办学模式

学校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条件,根据市场需求,培育骨干专业,创新办学方式,明确办学方向,逐渐探索形成了以学历教育为主、各类成人教育和短期培训为辅、长短结合的“3+3”办学特色,即三种办学模式(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模式)、三个类型专业(面向第一产业的农科类专业、面向第二产业的工科类专业、面向第三产业的服务类专业)及三种办学层次(五年制高职大专、中专班、职业技能培训),满足不同学生与学员学习需求,实现夯实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并驾齐驱的发展模式,不断为凉山州乃至四川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培训各类人才。

特色二:职教扶贫

坚持培养理念不动摇,工学并举、学职结合、订单培训、定向培养;坚持德育理念不打折,以德为先,强技树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服务理念不动摇,服务三农、服务扶贫、服务社会。在全国、全省、全州上下掀起脱贫攻坚高潮之际,凉山农校立足本校办学特色,深入探索教育扶贫的现实路径,以实现“技能就业一人,带动全家脱贫”为培养目标,主动出击,统筹各方资源,创新工作方法,在全州扶贫攻坚工作中开辟了一条惠及贫 困学子的职教扶贫之路。

特色三:传承传统文化

坚持保护与运用并举,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借助“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通过民族服饰、民族歌舞乐、民族传统建筑、非遗文化传承人培训相关专业的开设,结合彝族传统民居装饰和手工木雕,建立了彝族建筑装饰和民居样板房,既有发展旅游观光和现场体验之效,又当民族建筑装饰传承培训的基地。

通过传承人培养,使得农村贫困人口通过培训掌握技能实现本地就业,带动农村彝族妇女居家就业,利用特色技能,实现脱贫增收,并主动对接“凉山彝绣产业园区”,加强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产教整合,积极探索一条产学研融合创新的发展之路。

特色四:办好专业人才培训班

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凉山农校坚持多行业培训,通过低、中、高培训相结合,开设中企高级职业经理人培训、凉山州基层干部培训、林果业“1+X”专业人才培训等10多种培训班,覆盖了一、二、三产业。

该校坚持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办学模式。

——以统筹为举措,创新多元办学模式。做到上下结合、内外接合、长短接合。

不断完善资源,完善学生就业与升学发展通道。开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与电子科大、四川农大等高校开展合作,开通中职学生读大学的升学立交桥。

——以改革为动力,创新现代教学模式。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室与基地结合,老师与师傅结合。

创新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校中厂、厂中校”的办学模式,在校企双赢的模式下实现校企合作的真正内涵;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人才培养基本职业能力的训练需求;建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工学交替;重点抓好“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综合评价机制,进一步加强中高职衔接,打通学生提高学历层次的通道。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完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建立校企“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科研水平。

——以开放为契机,创新合作办学模式。坚持开放办学,多边合作,采取校地、校企、校校等多种合作模式,互融互通、共同发展。

加强与四川农业大学等知名学校的联办力度,拓展成教、网教、自考等学历教育,为广大成人在岗人员提升学历服务。

抓住东西对口扶贫机遇,继与珠海职业技师学院、佛山容桂职业技术学校接力扶贫之后,充分用好相关政策支持,利用对方的地理优势、一流的软硬件条件,以及高水平的管理,为凉山贫困学生在沿海发达地区就业开辟一扇窗口。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农民工、失业人员、残疾人员等群体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并与多所高校联办,建设好成人教育。

——以服务“三农”为前提,创新人才培训模式。举“农”字大旗,学校紧紧围绕农民、农业、农村开展教学与培训工作,为大量农家子弟“跳农门”提供了无数的机会,也为农民、农业、农村培养大量的适用人才。

——以技能培训为重点,创新教育扶贫模式。在全国、全省、全州上下掀起脱贫攻坚高潮之际,立足本校办学特色,深入探索教育扶贫的现实路径,以实现“技能就业一人,带动全家脱贫”为培养目标,主动出击,统筹各方资源,创新工作方法,在全州扶贫攻坚工作中开辟一条惠及贫困学子的职教扶贫之路。

本报记者 周建英

新闻推荐

十二届州政府召开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 杨克宁出席并讲话

本报讯(记者叶其军)4月16日,十二届州人民政府在马尔康召开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会议学习贯彻了中纪委十八届七次全会、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省纪委十届六次全会、省政府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和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