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扬鞭奋蹄再一程——2016年内江全面深化改革亮点回眸

内江日报 2017-03-24 10:28 大字

■如何补齐改革短板?如何啃下改革硬骨头?怎样让老百姓享受到改革红利?

2016年,内江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关键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重要一步。这三个问题,就是检验内江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是否取得成绩的重要考题。

一年来,内江市攻坚破难,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农业农村体制改革,先行先试效应不断释放,发展新动能日益增强,区域交流合作逐步扩大。

一年来,坚持“走下去”、“走进去”,从深入推进国资科技体制改革到民主法制、社会体制改革,从文化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到党建纪检领域改革,挖掘出了一个又一个“改革故事”催人奋进。

◇本报记者 兰萍

“三去一降一补”

助力转型升级发展

2016年以来,全市上下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强化领导、提早谋划,科学布局,围绕劳动力、政府、市场、资本、创新等方面改革强力推进,有效助力幸福美丽内江建设。

内江市在全省率先研究出台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5”文件,即《关于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5个专项工作方案。

而川威集团,作为去产能的主战场,目前已全面完成了2号420立方米高炉、5号460立方米高炉、3号80吨转炉主体拆除工作,累计转运废钢、设备等近5000吨,实现了“化解川威集团110万吨生铁、120万吨粗钢产能”的目标任务,接近全省三分之一。

边破边立,以立为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江市坚持加减并举,一手抓汰劣,一手抓扩优,以此来解决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实现新旧产业动能转换的根本途径。

而针对提升改造“旧动能”,去产能只是打了个头阵,内江市在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方面也取得明显成效。值得一提的事,内江市在深化棚改货币化安置方面,中心城区棚改货币化安置率达到了100%。

“三换模式”

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源

丘陵地区农村人多地少、地块分散、劳动力外出、耕地撂荒、农民增收乏力,这是内江市当前农村的现状,也是发展的难题。

市中区结合推进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契机,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换现金、换股份、换保障的“三换方式”,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推进农业农村体制改革。

——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换现金。对在城镇落户且有稳定收入、固定住房和社会保险,自愿永久退出承包权的进城农民,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按每亩3万元给予一次性现金补偿。对不依赖土地为生,自愿长期退出二轮承包期内承包权的农民,按每亩1.19万元给予一次性现金补偿。

——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换股份。对不以土地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进城务工农民,自愿退出承包权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按退出面积对农户进行折股量化,保留退地农民的集体收益分配权,农户享受“保底收益”和“二次分红”。

——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换保障。建立“建档立卡贫困人员退地养老保障”和“退地换保困难救助保障”两项制度,对在册户籍人员中因病因残因老失去劳动力,并自愿永久全部退出家庭承包经营权,参加退地养老保险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年满60岁的每月领取养老金180元直至终身,未满60岁的领取退地换保困难救助金每月100元、年满60岁后改领养老金每月180元。

2016年,316户农户通过“三换方式”退出土地454亩。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实现了农村土地资源有效利用,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农民持续增收,也为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找到了一条新路。据了解,市中区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三换”模式已经成功入选中国改革十大案例。

大力推进信息化

不断拉近与老百姓的距离

行政审批事项现场办结率100%,按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99.99%,推动市本级连续9年无超期件,内江是全省唯一一个连续9年无超期件的市州。

过去一年,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市政务服务中心通过做好“行政许可的减法,服务群众的加法”,积极落实简政放权,加强行政审批行为的标准化,深化放管结合。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探索出了“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推动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信息共享,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运行,努力做到让市民、企业少跑路。

而这仅是内江市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去年,内江市还引进众多知名企业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站400余个,内江市成功纳入省级电商示范城市;推出“想家”计划,在国内开创电视电话视频互通先河,使留守学生与在外务工亲人实现面对面交流;建立全省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民工综合管理平台”,入库人数达116万人,提供精准就业培训、维权帮扶近12000人次;率先建立就业“110”系统,对城乡困难就业群体实行兜底帮扶;建立全国首批、四川首家12349居家养老便民服务中心,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急”居家养老服务。

四个“创新”

帮助贫困户找到脱贫出路

脱贫攻坚是内江市的“头等大事”。

去年,内江市针对内江地处丘区、“插花式”贫困、自身财力弱的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探索“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协同、全民行动、县(区)为主体、因村因户精准施策,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积极主动参与的丘陵地区‘插花式\’贫困***、精准脱贫新路子”。

2016年,全市63个贫困村退出,24409人脱贫,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15%。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四个创新”。

——创新资金多元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撬动作用,加大行业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投向扶贫领域。同时,在省上设立“四支基金”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特殊困难帮扶基金”。2016年,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79亿元,整合行业项目资金8.7亿元,筹集“五项基金”1.45亿元。

——创新投资收益扶贫机制。探索“贫困户集中受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集中使用,产权集体化、资本化,经营权专业化、阶段化,收益权股份化、动态化”的“两集中、三权六化”投资收益扶贫机制,发展村集体经济,贫困户按股分享成果,稳定增加收入。

——创新“企业包村”帮扶机制。以签约结对、村企共建为主要形式,实施“企业包村”帮扶,打造花木园艺、林果和乡村旅游等基地,帮助贫困村创建“四好村”、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强造血功能。2016年,107家民营企业与85个贫困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落实产业扶贫项目9个,为贫困村捐资、捐物、垫资1300多万元,吸纳困难群众就业近1000人。

——创新“党建电商扶贫”工作机制。发挥农村党建引领作用,广泛开展“践行十爱·德耀甜城”主题活动推进精神脱贫,通过实施农村家庭能人培养计划、开办农民夜校等途径,培养电商应用等技能,推动电商进农村,助农增收脱贫。

新闻推荐

追问彝族历史文化的璀璨 ——评央视四集人文纪录片《彝问》

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彝问》中深沉的男中音解说,表达的是彝族对族群来路的寻觅和未来憧憬的思索。这是哲学家对于人类思考的终极命题。千百年来,伴随着毕摩的诵经、月琴的叮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