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体温与诗性智慧
精神体温与诗性智慧
□梁颖
提起学者散文,我们马上会想到金克木、张中行、余秋雨的散文。眼前这本散文集《独自闲行》就是一本学者散文,却更具个人特色。它比我们常见的学者散文更具作家个人性情,比一般的作家散文更富学理性,且彰显了现代公共知识分子的道义精神。在2016年炎夏,它是一本具有美丽精神,让人灵魂清凉的好书。
喜欢这本书,缘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它显示了作者丰沛健全的人性格局。傅光明是位职业编辑,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编辑和研究工作,但书中第一辑《书与史》绝大部分内容都在谈对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的观感。自“五四”以来,学界强调的多是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的所谓“割裂”,因此,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者,对古典文学感兴趣乃至有所研究者寥寥无几。《书与史》的存在,不仅与第二辑《人与史》中与中国现代文学相关的内容相映成趣,形成对比,打通了中国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学科壁垒,也使本不应该分开的文史连在了一起。
书中第三辑《书与我》相较于前两辑,逐渐增加了私人化的笔墨。《看来唯有我知音》回顾了自己学习书法的痛苦历程和“究篆”的始末,《我的读书生活》谈的是“我”的读书生活,还有很多篇幅直接对现实发言,如《“奥运会”与“奥运肺”》探讨的是我们目前非常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城记”下的历史面影》呼吁有关方面对在高楼大厦包围中的北京古建筑的精心保护,《何止足球需要精神》由国足谈到了“精神匮乏,信仰缺失,唯利是图”这些急需解决的国情问题,《做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呼吁国家用第一流的文化艺术教养出第一流公民,《学而优不仕如何?》《何以为官》《以何为官》是对高等学府的行政化、官场一些为官之道的批评。这些直面现实的批评文字体现了一个现代公共知识分子“介入现实”“干预生活”的担当精神与责任感、使命感。
第四辑《岁末感言》辑录了作者自2009年以来每年岁末所发的感受文字,写作家生活中的郁闷,辛劳,书生意气,旅行中领略到的生命阳光,别样的收获,感动的人和事,以及意外之喜。娓娓道来,更具温度,也可以使读者更近距离地了解一个真实的,血肉丰满的更加生活化的傅光明。
其次,是书中所呈现出来的诗性智慧。傅光明是中国现代文学和莎翁研究者,著有《老舍之死口述实录》《老舍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与老舍》等学术著作。但《独自闲行》规避了目下我们常见的学术论文的模式化和死板面目,它更见才情,更活泼,更有趣味。它又比很多学者散文更多作家本人的个性,习性,脾性。
从这些流畅的文字中我们能感受到傅光明先生的心跳,触摸到他的精神体温,也往往因他文字中闪耀的思想火花和过人识见而眼前一亮。窃以为,援引维柯在《新科学》一书中的“诗性智慧”来界定《独自闲行》这本书整体上给人的突出感受,最为恰当。这一方面缘于傅光明本人那种浓郁的诗性气质,一方面也与他后天的学术训练有关。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诗人,作家写作与学者写作边界的消泯,是学术写作的去模式化,也是一般散文写作的思想者化。
再次,是纤秾合度的美学风格。纤秾合度是女性美丽的理想境界,也可以借用来概括一种文章风格。《独自闲行》所呈现的诗性智慧,既没有哲学、美学书籍的抽象与枯索,也没有一般散文,特别是一些家长里短散文的情感泛滥。
第四,是这本书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我们处身于一个喧嚣的世界,人们每天行色匆匆,为生活四处奔波。一方面是物欲的泛滥,一方面是灵魂的空虚和无处安放。提到为什么写这样一本书,作者在书前代序里说:“好在历史并非全没有答案,至少关于古雅典人谋求什么样的生活准则或理念,作为‘文献\’的‘历史记忆\’提供了明证,即不谋求一种好的、安逸的生活,而谋求一种有意义的生活,谋求一种人死后会留下来点什么的生活,会让后人有所得益的生活。这也算我‘独自闲行\’所努力谋求的吧。”应该说,作者的生活方式完全达成了这样的“谋求”。阅读、写作是作者每天的生活常态,除此之外就是旅行。而旅行,也并非简单的游玩。关于旅行,作者如是说:“感谢旅行,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那是一个充满未知的世界,这样的世界自然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让我重新认识自我、也重新认识世界。”
作者这种有意义的生活,贵重的人格,由于把它以散文的方式呈现出来,成为可以传播的文字,于是就变成了能够让后人有所得益的生活。相信看过这本书的读者,会逐渐认同这样一种生活理念:物质并不是最重要的。宁静,自由,精神上的自适,才是更加值得追求的。
(《独自闲行》,傅光明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新闻推荐
“互联网+”是供给侧改革的有效途径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互联网有利于促进各种新型信息交流和资源配置方式发展,解决传统经济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有利于加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