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镇馆之宝】彩塑坐佛与胁侍菩萨

甘肃日报 2016-10-11 00:00 大字

【镇馆之宝】彩塑坐佛与胁侍菩萨

时 代:北凉

地 点:武威天梯山石窟

珍藏单位:甘肃省博物馆

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城南50公里处。据有关史料记载,此石窟是北凉王沮渠蒙逊于公元412年至432年之间开凿的,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沮渠蒙逊笃信佛教,东晋义熙八年(412)十月,由张掖迁都姑臧(今武威市),自称河西王,设置百官,修缮宫殿,大兴佛教。不久其母病故,蒙逊散钱赈济百姓,还下诏自责自谴,实行大赦,并在武威南部天梯山上召集工匠,劈山开路,伐木毁林,开凿石窟,大造佛像。天梯山石窟的开凿,使得西域高僧接踵而来,佛教徒剧增。当时,就有西域畿宾国高僧昙无谶由鄯善远道而来,在天梯山石窟传经说法。此后,北魏、隋、唐、西夏期间均有扩建,至明、清已成为喇嘛教寺院。因历代战乱加之自然灾害频繁,石窟残损严重。1959年9月,修建黄羊水库,而窟址地处水库淹没区,为了保护文物,甘肃省决定将天梯山石窟的壁画、塑像全部迁移,部分造像、壁画被迁至甘肃省博物馆,部分藏文经卷、绢画等则由敦煌文物研究所保存。1992年,国家文物局按照不可移动文物尽可能在原址、原位保护的原则,批复在原址、原位修复天梯山石窟文物,之后部分文物相继回归,在天梯山石窟原址陈列展出。

该石窟开凿时间虽然晚于敦煌莫高窟,但是我国最早见于史册记载的第一个直接由国君主持开创的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被北京大学原考古系主任、中国著名石窟专家宿白先生称为“石窟之祖”,在我国石窟发展史乃至整个佛教发展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唐代天梯山石窟得到极大发展,现存造像也以唐代最多、最精。甘肃省博物馆收藏有一铺三身天梯山唐代彩塑坐佛与胁侍菩萨,是为其中之精华和代表。

该铺造像原位于天梯山第3窟左壁龛。主尊坐佛高130厘米。全趺坐,圆髻广颐,其上阴刻水波纹,丰颐秀目,低垂下视,双唇紧闭,流露出一种庄严沉思的神情。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呈梯形折出,线条流畅,洗练写实,表现出衣饰质地的柔软厚重。右手扶膝,左手施禅定印。此像经后世多次重妆,彩绘已然斑驳,但比例匀称,体态雍容,仍不失盛唐神韵。同窟中的胁侍菩萨立像,身姿优雅,气度端正。左侧胁侍菩萨高183厘米。头挽垂环髻,发绺披肩,面庞圆丰,秀目微睁,隆鼻小嘴,双唇紧闭,神情超脱中又露严正。上着袒右胸臂的紧身束带天衣,下着束腰贴腿长裙,帔巾自肩部横垂至腹前横两道,右臂曲举,左臂下垂。右侧胁侍菩萨高180厘米。发髻耸起,余发呈三绺垂肩,曲眉丰颐,神情娴静,庄重而不失妩媚。宽披帛自双肩垂落至腋下飘落,羊肠裙层折贴腿,身体肌肉丰满匀称,略呈优美的“S”形。左臂曲至胸前,右臂下垂握拳,体态优雅,正是唐代“丰肌秀骨”的典型。唐代可以说是佛教造像的黄金时代,外来的造像样式此时已与中国传统雕塑融洽结合,表现出极为成熟而典型的佛像样式。该铺造像制作精美,真实自然,表现出唐代佛教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文、图:甘肃省博物馆茹实)

新闻推荐

五大特点读懂《准则》《条例》 ——党内政治生活指南之总括篇

五大特点读懂《准则》《条例》——党内政治生活指南之总括篇新华社记者罗宇凡李亚红新时代有新任务,新形势有新要求。2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