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老家的那些人名

齐鲁晚报 2016-09-01 00:00 大字

□贾小我滨州市邹平一中高二33班

每年暑假,总要随父母去农村老家住几天。这样的日子照例是在倾听父亲与爷爷奶奶的谈话中打发掉的。他们的话题,总是由一连串稀奇古怪、令人匪夷所思的人名展开并充实起来。听久了,我对这些人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父亲显然对我抱有的这种新奇想法很欣慰。他的兴致高涨起来,开始跟我侃侃而谈了。

父亲说,其实我们村这些人名听起来是很土的,像“牢靠”、“挺脱”、“结实”、“利落”等等这样的名字,但它是父母对孩子将来做人、做事的一种愿望,一种期待,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人如其名,踏实做人、稳重行事。而一般取这些名字的多是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而到了60年代,像“存粮”、“丰收”、“省儿”这类名字就多起来,这是乡亲们在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后,一种出乎本能的强烈愿望,是对丰衣足食生活的深切向往和期望。

说到这里,父亲突然笑起来,他说村里有一个人的名字他至今也不知道其确切涵义,叫做“麻古轮”。父亲说他印象中那是一个粗手大脚的汉子,性情执拗古怪。但这个涵义十分模糊的名字却成为了我们村的一个经典,人们形容一个人言行乖张,便称之为“麻古轮”脾气儿。这不也正是农村人的一种幽默,一种智慧吗?

还有一种情况,父亲说,过去各家孩子都多,父母嫌起名费事,就采用省劲儿的办法。如家里老大叫“大厂”,再有了老二就叫“小厂”,如果老三又一路跟下来,取个“跟厂”了事。更简便的是借助地名,孩子再多也不是事儿,像“北京”、“南京”、“上海”、“天津”这些城市名称都是很多孩子的名字,村里有一家兄弟四五个,他们的名字差点把淄博市几个区县给包了圆儿。这样起名固然是图省事,其中不也暗含了人们对城市现代文明的一种向往与想象吗?

父亲又提到与自己同是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他说,如果是女孩,名字里带“红”的一抓一大把,而男孩叫“小兵”的,只能靠大号(学名)才能分辨出谁是谁。父亲说他小时候,如果外村来人,逮住个小男孩叫声“兵哎”,十有八九是不会错的。父亲的小名并不叫“兵”,他曾为此感到失落,那时倘有陌生人喊他一声“兵”,他能为此兴奋好几天。

这时奶奶有些嗟怨了,她说现在村里小孩的名字都是咋起的?叫“凯伦”的,叫“海伦”的,还有一个字叫“若”的,真是搞不懂了。

都说一个人的名字就是个记号,但透过老家这些有趣的人名,我看到了人们从朴素简单的愿望到强烈个性化欲求的转换。人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人的观念的变迁,回味这些人名,更可以深切感受到这个时代发展脉搏的强劲跳动。

(指导老师南志斌)

新闻推荐

金改助力小微,银行要做排头兵 创新服务、完善机制,山东银行业不断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

山东金改把着眼点放在了实体经济上,特别是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对于省内企业来说,一提到融资想到的也往往就是银行贷款。这就要求银行业通过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创新抵质押物等措施,推动...

 
相关新闻
 
热门评论老家的那些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