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子创新高”还有更大空间
□张贵峰
9月3日,北京大学迎来4380名来自全国各地及数十个国家的本科新生。据悉,今年北大共录取农村学生700余人,为近年最多。其中,校本部共录取农村考生近500人,比例为16.3%,继续保持逐年增长态势。(9月4日人民网)
近年来,伴随国家一系列专门针对农村贫困地区考生的专项招生计划的实施,如“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农村学生单独招生计划”,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重点大学农村生源不断下降”、“寒门子弟上好大学难”现象,已有了一定程度改观。“北大农村考生人数为近年最多、比例16.3%”的新闻,正是这方面的一个具体生动见证。但在表示肯定和感到欣慰的同时,对“北大农村考生人数创新高”也不应太过兴奋。
首先,必须看到,尽管与前些年相比“北大农村考生人数创新高”,但无论从此前更早的北大招生录取情况,还是目前我国的人口结构来看,这样的进步事实上仍是相当有限的。无论是与上世纪北大曾“占三成”比例,还是与现实中农村人口的庞大比例相比,目前北大16.3%农村考生比例,仍都是十分低下的,仍有进一步大幅度提升的空间。
此外,进一步深入从“精准教育扶贫”或者说“精准推进教育公平”角度,也要看到,农村考生人数比例的提高,不一定就能完全保证实现精准的“教育扶贫”。因为“农村考生”与“寒门子弟”并不是可以简单划等号的概念,“农村考生”不完全等同于“寒门子弟”。如据此前新华社报道,随着“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等计划的实施,重点高校向农村“寒门子弟”倾斜,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官二代赴贫困县读书”现象——“越来越多县城领导不再送子女到省城读书,而是送往贫困县高中就读,与农村孩子争夺政策照顾机会……”
因此,“北大农村考生人数创新高”固然可喜,但对此显然不能满足,因为接下来,从实现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仍然任重道远。一方面,应通过“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等专项计划,不断持续提升农村贫困地区考生上重点的比例、机会,另一方面,还须同时进一步改进完善相关扶贫招生计划,不断提高教育扶贫、推动教育公平的精准程度——既要将那些非农村、非贫困地区的“寒门”子弟,尽可能地纳入教育扶贫范畴中来,同时也要尽可能避免那些并非“寒门”子弟甚至特权子弟,以“农村贫困地区考生”名义滥竽充数。
新闻推荐
小灯泡照亮致富路 曹县侯集回族镇大力发展灯饰加工产业,带领村民致富
文/片本报记者邢孟通讯员吕明磊小小的灯泡,在漆黑的夜晚照亮了我们的生活,如今,这小小的灯泡成了曹县侯集回族镇村民们照亮致富路的指明灯,村民们正是靠着这小小的灯泡,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