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小灯泡照亮致富路 曹县侯集回族镇大力发展灯饰加工产业,带领村民致富

齐鲁晚报 2016-09-06 00:00 大字

文/片 本报记者 邢孟

通讯员 吕明磊

小小的灯泡,在漆黑的夜晚照亮了我们的生活,如今,这小小的灯泡成了曹县侯集回族镇村民们照亮致富路的指明灯,村民们正是靠着这小小的灯泡,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光明大道。

打工妹回乡创业

瞄上“小灯泡”

十二年前,曹县侯集回族镇回楼村的李素颍背井离乡,踏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没有傲人的学历,没有过硬的技术,李素颖只能从最基础的手工活干起。2004年,李素颍只身来到浙江省台州市一家灯饰加工厂打工,从最基础的操作工做起。李素颍心灵手巧,吃苦耐劳,没多久就当上了班长,凭着一股钻劲儿又先后担任了工段长、车间主任。到了2014年,李素颍已经当上了厂区的质量检测经理。十年拼搏终于熬出了头,然而这时的李素颍心中却萌生了回家创业的念头。

创业之路是艰辛的,李素颖也不例外。回家后,李素颍忙着向乡亲们介绍灯饰加工,但却没有一个村民敢干,怕赔本。无奈之下,李素颍就在自家院落建了个很小的加工点,招了三四个村民开始了自己的灯饰加工“事业”。

由于手中有客户源,再加上和村民们一起努力,三个月后,李素颍的加工点盈利了。盈利后,李素颍把村民的工资从每月800元提高到了1200元,扩大了就业点规模,又招进了十位村民,并且“包教包会”,二十多户村民在户加工,计件工资,月月盈利,渐渐激发了村民对于灯饰加工的热情与勤劳致富的决心。

灯饰加工

成主导产业

侯集回族镇灯饰加工产业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起初以集中型生产为主,现在逐渐发展为“灯饰加工发放点+农户”的半成品灯饰加工生产模式,成为侯集回族镇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这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更多的李素颖这样的带头人。

2015年底,李素颍被侯集回族镇党委、人民政府评为“2015年侯集回族镇致富能人”荣誉称号。为了让更多的贫困村民脱贫,分管侯集回族镇扶贫工作的副镇长袁华找到李素颍筹划建设扶贫就业点,能够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李素颖更是没有二话。

此后,在侯集回族镇党委、人民政府的协调帮助下,李素颍改造自有民房建设成一处扶贫点,主要从事灯饰加工,并与浙江省台州市一家灯饰公司签订了代加工协议,产品主要销往欧美市场。这样一来,李素颖的就业点安置剩余劳动力35人,其中贫困户11人,按照计件工资,每月收入1500-1800元,对纳入贫困系统的群众,工资上浮5%,实现了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脱贫致富的目标。

除此之外,侯集村致富能人侯恩杰在村里建起了占地面积800平方米的灯饰加工产业扶贫基地,主要从事灯丝加工,并与浙江省临海市一家灯丝加工出口企业签订了代加工协议,产品主要销往欧美市场。目前车间现已吸纳80人就业,其中群众29人。按照计件工资,每月收入1200-1400元左右,而且对贫困群众的工资上浮5%,让贫困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脱贫致富。

灯泡虽不起眼,但在村民们勤劳的双手下成了致富的“香饽饽”。据了解,目前全镇各村均有一定数量的加工点和从业人员,仅侯集村和粱堌堆村、回楼村就有较大的灯饰加工发放点15处,辐射农户1500余户,其中贫困户500户,450人贫困人口就业,月收入1200--1400元,实现了脱贫。

新闻推荐

鲁西公证处为“非继承人”办理继承遗产公证

本报聊城9月8日讯(记者孟凡萧通讯员赫霄邹东亮)近日,徐先生来到聊城市鲁西公证处要求办理继承存款公证。经了解,徐先生的叔叔即被继承人一生未婚,无子女,父母双亡,无兄弟姊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也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