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天宫二号将开启人类史上首次太空脑-机交互实验 堪比科幻大片 航天员“动脑”就能“指挥”操作

兰州晨报 2016-09-22 00:00 大字

天津大学神经工程团队师生进行太空脑-机交互实验

世界首套在轨脑-机交互及脑力负荷等测试系统日前随“天宫二号”飞上太空。待“神舟十一号”和航天员到来,“天宫二号”将开启人类史上首次太空脑-机交互实验。此实验可将航天员的思维活动转化为操作指令,并监测航天员的脑力负荷等状态。

航天员在太空中“动动脑子”就能“指挥”各种操作,这种科幻片中才能见到的情景或将成为现实。

随着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天宫二号的成功发射,由天津大学神经工程团队负责设计研发的在轨脑-机交互及脑力负荷、视功能等神经工效测试系统也一同进入太空,将开启首次太空脑-机交互实验。“脑-机交互将是未来人-机通信交互的最高形态。”项目主要负责人、天津大学精仪学院教授明东介绍,脑-机交互一直被列为美国最优先支持发展的颠覆性创新技术之一,“这将是中国人领先欧美开启的一次太空脑-机交互实验征程”。

即将在天宫二号上开展实验的神经工效测试系统拥有6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是天大“智”造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集群。天大神经工程团队长期从事以助老、助残、助特为目的的新一代脑-机交互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他们陆续设计出适用于全肢体中风康复的纯意念控制人工神经机器人系统“神工一号”“神工二号”并在多地医院临床测试成功,曾被评为“中国可能改变未来的十大科技成果之一”,有力推动了新兴的脑-机交互技术在临床康复领域的发展与应用。通过脑力负荷与视功能测试系统,可以实时获取并解析航天员在作业任务时的感觉(视觉)和认知(脑力负荷)功能相关的生理信息变化。

在轨脑-机交互系统针对太空飞行过程中的各类约束条件开发了适于在轨环境的高识别度、高稳定性的脑-机交互自适应检测设备与处理技术,构建了针对航天员个体的高度个性化定制的脑-机接口判别模型,设计了脑电特征强化诱导训练策略,优化了脑电特征与系统模型的耦合效率,大幅提升了脑-机在线操作的工作。

2012年3月,天津大学神经工程团队与中国航天员中心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致力于我国在轨脑-机交互装置与技术的研制和发展,最终通过了航天员中心的严格评审。

明东曾通过纪录片《生命密码:三磅的宇宙》向世界解读“脑机交互”这一项令人激动的科技成果。“我们贴切地将这一计划称为‘天地同心\’或者‘太空谛听\’,因为可以让地面的机器人分身传达着远在万里之外、太空之上的航天员本人的某些思想。”明东说,“这一计划若能成功,希望更多人来关注脑-机交互技术,关注中国神经工程。” 据新华网

新闻推荐

400多位“名律”群聚兰州 律界“大咖”助阵 第八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在兰开幕

“举旗”与“亮剑”——律师权利保障与职业行为规范交流活动圆桌论坛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刘守民致辞甘肃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省律协党组书记牛兴全致辞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世界著名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