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不敢进城”折射民生焦虑

江淮时报 2016-09-23 00:00 大字

■袁浩

记者近日走访了山东、安徽、吉林、湖北、陕西、山西等10余省份上百名农民发现,农民进城态度大体可分为“三个‘三分之一\’”,即三分之一拥护,三分之一中立,三分之一反对(其中部分农民尚能转化为拥护或中立)。在这背后,由于就业不稳定、担心失去多项财产权益、子女入学难一系列现实问题,一些农民在进城、“上楼”时顾虑重重,表面上看似不愿,实则是“不敢”。 (《经济参考报》)

鼓励农民进城,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大势所趋。正因如此,201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将在2020年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此外,“十三五”规划也提出,2020年城镇化率要达到60%。这样的目标与意见,是对发展趋势的科学规划与准确把握。

然而,一些农民“不敢进城”的调查结果表明,让农民进城,推进城镇化建设,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里的“路”,既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精神层面的。

农民“不敢进城”的理由可能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进城农民缺乏足够的权益保障。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急于求成,为了城镇化率的虚名与政绩,只求土地、户口城镇化,盲目圈地盖房,忽视了人的城镇化,导致进城农民进得来,生活不下去,没有了尊严与幸福,甚至沦为城里的“夹生层”、新贫困市民。为此,读懂并纾解农民“不敢进城”背后的民生焦虑,显得尤为重要。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鼓励农民进城,权益保障要跟上,保障进城农民能幸福生活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城镇化既要敞开大门,降低门槛,让农民朋友“进得来”,又要发展产业,让农民朋友“留得下”,更要完善保障,让农民朋友“过得好”,提升进城农民的幸福指数。

要做到这一点,今后我们所需要做的不仅要打破体制机制上的障碍,更要进一步落实各种优惠政策,不另眼相看,同时在社保、教育、医疗、就业及其他福利上,无差别对待,使他们收入有保障,生活不发愁,养老有依靠,未来不担忧。

笔者以为,推进城镇化,纾解农民“不敢进城”背后的民生焦虑,必须循序渐进、以人为本。唯有真正关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需求,实现权益保障无缝对接,且有相应的兜底政策,才会免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为农民的“市民化”铺平道路。

也唯有这样,才能使广大进城农民真正享有市民待遇,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没有“客居他乡”的陌生感,才能增强进城农民的归属感,使他们拥有足够的尊严和稳定的幸福。

新闻推荐

一件提案带来100座智能电子站牌

本报讯9月19日,马鞍山市首批6座智能电子站牌开始测试运行,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在公交车站候车时,通过电子显示屏就能及时了解相关车辆的运行信息。这一惠民措施的实施始于政协委员的一件提案。在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