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看到别人与亲人团聚,是我最开心的事”——走进一位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内心世界

肥东晨刊 2016-09-01 00:00 大字

□本刊记者 赵杰

众所周知,救助站随时都要接触大量的社会流浪走失人员,为这些受助人员找到家,可以说是救助站工作人员分内的事。可你知道吗?这看似简单的一个工作,实际上要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刘瑾在肥东救助站工作已经5年时间了。从当初的不愿意、不习惯,到如今心态的改变,用她自己的话说:“看到站里受助人员找到了家人,是我最开心的事。”

初来乍到的不适应

2011年,刘瑾从县民政局下的一个部门调到了救助站工作。与以前的工作相比,救助站的工作相对来说更琐碎,尤其是每天都要与形形色色的社会流浪人员打交道,作为一位女同志的她十分不适应。

“当时刚来的时候的确不习惯,特别是好多到站里来的受助人员衣衫不整,话也讲不清,实在不会跟他们沟通。有的时候还要面对对方言语上的凌辱,心里感觉特别委屈。”刘瑾这样回忆。

由于是一个县级的救助站,站里只有4名工作人员和两位临时聘用人员。如此几个工作人员,要负责每天的值班、巡逻、调度、走访等工作,可以想象工作量之大。对于刘瑾来说,她几乎没有固定可以休息的时间,因为手机要24小时保持开机,只要有情况,她就要参与到工作中来。

前天晚上,大约在凌晨一点钟,已进入梦乡的刘瑾被一个电话吵醒,原来,是八斗镇派出所打来的,说发现了一个12岁的小孩,孩子口齿不清,准备送到肥东救助站来。刘瑾连忙与救助站的值班人员联系。像这样的半夜突发情况对刘瑾以及救助站其他同志来说,太正常不过了。“一般晚上我们至少要有一位同志值班,遇上高温或寒冷天气的时候,值班的人员就会增加。比如像今年7月份发大水的时候,我们站里四名工作人员晚上全部留在站内值班。”刘瑾说。

换位思考乐在其中

对于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来说,他们确实要有着比一般工作更为牢固的坚持和忍耐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许多来到站里的受助人员由于长期流浪在外,都患有各种疾病包括传染病。“有时候,我们带他们去医院看病的时候,连医生都不太敢过多接触这些流浪人员,而这个时候,只能我们去帮忙扶、抱、背这些受助人员。可站内的同志从未有过怨言。”刘瑾说。

对于刘瑾来说,让她心态改变的一次经历是来到站里首次看到一位受助者在他们的帮助下找回亲人。“记得老人是青海人,流浪在外几十年,最后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找到了家人。当时我就感觉特别高兴特别欣慰,觉得自己的工作有价值。”刘瑾坦言说道。

在救助站工作几年下来,由于过度的劳累,刘瑾的身体也不比从前。去年一次,由于身体不适,刘瑾来到医院,医生让其吊水一周,前两天,刘瑾一边吊水,一边通过电话联系站里工作的事宜,过了三天,刘瑾不顾身体的不适,坚持回到了站里。“看到同事们那几天都忙坏了,我实在在医院待不住了”,近两年来,由于身体的原因,每年刘瑾都要去医院好几次。

对于刘瑾的工作,她的家人怎么看?“我爱人经常说我的工作辛苦,让我换一个轻松一点的工作。其实以前我也这么觉得,不过这两年我已经适应了,而且我觉得我需要这样一个工作,这个工作也需要我”,刘瑾告诉记者:每次看到来到站内的受助人员,尤其是老人孩子,她就会换位思考,尤其是帮她们找到家人的时候,她是打心里感到高兴。

新闻推荐

学会感恩收获别样人生

□许巧云我是一名小学老师,从教九年了,如果你问我:幸福吗?我会肯定地回答:“是的,我很幸福!”我想问问我的同仁们几个问题:你们喜欢你们的学生吗?你们认为你们的学生是优秀的学生吗?作为教师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