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一泉一庵一村及一个家

齐鲁晚报 2016-08-09 00:00 大字

龙泉庵□刘曰章隗学芹

连续几场大雨过后,天气凉爽了许多,干涸已久的泉水也顺势复涌了,真是一件幸事。打开微信,看到朋友发来的章丘南部山区的图片,郁郁葱葱的山林,叮咚欢叫着奔涌而下的山泉水,古朴的庙宇,让连日来本就不安分的心为之一动,迅即邀约好友愉快成行。

朋友所晒靓照的地方叫桑黄村,坐落在四面环山的静谧山谷之中,经朋友指点后才知从最近的黄露泉村过去就可。

绕过山谷,不知一共拐了多少道弯,猛然间见到了路面上流淌的泉水,前面就是龙泉了。龙泉是一口四季不干涸的井泉,井口直径在四十多厘米,井沿由方石砌成,基本上呈正方形。向下望去,泉水黝黑,井深难测,井面貌似波澜不惊的泉水看不出有任何异动,只有从井沿稍高处流下时才听到“哗、哗、哗”的声响。干旱季节时泉水离井口在五六米左右,雨季丰沛时泉水溢出井口向山脚下的峪口流淌,连续多日不停歇。

龙泉的西侧不远处是明朝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所建的古刹龙泉庵。龙泉庵坐落在一处面积稍大的平整地,周围树木茂密,从现存建筑和院落布局看,古庵坐北朝南,背风向阳,属明代典型的二进院结构。原有的山门、前殿和两侧配殿均遭破坏,唯后殿保存还算比较完整。前配殿和后殿均为无梁石券结构,窗户是整石雕刻的金钱窗,非常精美,在县域内所有庙堂中少见。前配殿虽然破坏,但结构尚能看清楚,坐东朝西,高度在两米五左右,长度与宽度在三米左右,现在人们习惯称之为桑黄庙。而完整的后殿人们习惯称之为龙泉庵。

庵内东西墙壁上原有精美的壁画,因遭到破坏,现已模糊不清。檐廊有四根石立柱支撑,立柱下方为上圆下方的柱墩,圆墩有凹,稳定立柱,寓意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期盼社会稳定,民众安居乐业。中间两根立柱有“天书”楹联,很多人破译了很久都难以理解,令人头疼不已。好在文祖镇政府在几年前邀请本地知名考古专家宁荫棠先生对其进行了考察和破解。楹联原是金文和大篆的复合体,或许是当时文字应用混乱所致,也或许是书写篆刻者故意留下悬念而为之。上联意为“慈航普度众生万类于太平盛世”,下联意为“供奉神位列金阙上相,法力集众仙之大成”。檐廊上方是精美的砖雕,貌似兰花等名花异草,花草间隔刻有“河岸树下蓝中军定”字样,看来有着丰富的故事。不过依笔者浅见,该字迹为正楷字体,疑为后期修缮时所补,有待于考证。

有了龙泉庵,庙里香火十分旺盛,沿着羊肠小道前来祈福的人源源不断,周围环境大为改观,漫山遍野的黄栌、山榆、柏树及荆树生长也茂盛起来。附近山民因了此处的好风水而前来耕种,也趁机安家于龙泉庵西侧,并依附近的桑黄坡之名而称之为桑黄村。随着日月的变迁和龙泉庵的兴衰,桑黄村变成了只有一户人家的小村,从此载入了史册。不过解放后桑黄村只有其名而无行政建制,现归属黄露泉村委管理。

这户人家的主人是李艳春大叔,今年七十五岁,或许是优美风雅的环境所致,夫妇身体非常好。共育有两儿一女,大儿子在市区某国税部门工作,二儿子在北京某部队总医院工作,女儿在市区东部一大型小区居住,李大婶目前帮助女儿带孩子。笔者来到李大叔家里时,正好赶上房屋修缮和进行院子院墙改造,坐北朝南的六间房屋前墙下埋着五块龙泉庵历次修缮的碑刻,有的还能看清楚,有的已经字迹不清。据李大婶说,房子为老辈人所建,具体时间不清楚,她和李大叔在此居住了五十多年了,对这个家有着深厚的感情。儿子和女儿多次劝他们离开进城,他们总是舍不得,住一段时间就回来,自己种菜采摘,没有各种污染,一年四季喝的都是龙泉里的水,从龙泉有通往家里的水管,走到哪里都不如这里的水好喝,凛冽甘甜,念念不忘。

临走时,大叔大婶挽留吃午饭,看他们忙忙活活的实在是帮不上忙,也不好意思添麻烦,于是恋恋不舍地告辞了。或许不久还会再来和大叔大婶叙叙,心里也常常嘀咕着自己要是有个这样的家多好。从书本上知道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那是多么地让人期盼,当你来到这里才明白,寻觅千年的世外桃源不就在眼前吗?

新闻推荐

“被志愿”的多发易发更可怕

如果仅仅属于“个例”,那么,“被志愿”事件其实并不难以处理,及时对受害者施以“救济”,恢复其志愿,就已经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但是,如果“被志愿”不是“个例”,而是一种“多发性”的现象,那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