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风暴式”治污催生“水泥灌树”

齐鲁晚报 2016-08-10 00:00 大字

本报评论员王学钧

重压之下,某些决策者的动作开始扭曲变形,为了确保“不出问题”,宁愿置常识于不顾。战战兢兢的水泥灌树决策者们看似颟顸,实则表现出了一种令人担忧的“精明”——水泥灌树,大不了死几棵行道树,挨几句市民的骂,如果扬尘抑制工作不得力,丢的可能就是自家的官帽饭碗。

前一阵子因强关饭店而成为舆论热点的河南省商丘市又因一记奇葩治污招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了抑制扬尘,竟用水泥浇灌行道树的根部。

所幸的是,从既有公开报道上看,水泥灌树现象似乎仅出现于商丘的梁园区,并且在公众的围观之下,该区已经“连夜奋战”为被灌树木实施了“揭盖松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舆论监督的力量,也看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雷厉风行。当然,面对这样一出“速战速决”的治污闹剧,我们能够看到的显然要更多一些。

表面上,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某些治污者的无知。在“海绵城市”已成城建共识的今天,以抑制市区扬尘为名对行道树根部本已极其有限的渗水蓄水空间全然封闭。稍有环保常识的人们都会明白,此举对树木及城市绿化的伤害显而易见,而对抑制城区扬尘的作用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水泥灌树有违环保常识,相关决策者恐怕心知肚明。既然如此,为何还要无视常识出此下策呢?不妨结合水泥灌树之举的大背景做一些分析。

4月28日,包括商丘在内的河南省5地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被环保部约谈,主要原因为一季度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不降反升和面源污染普遍存在。7月4日,河南省召开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动员会,要求痛下决心、铁腕治污;此后不久,商丘市又被《中国环境报》点名批评大气污染防治不力,环保压力传导不到位,问责机制普遍缺位。由此,商丘市掀起了一场大气污染治理风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全员出动,参与督察治污工作。据《商丘日报》报道,商丘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坚持每天听取一次情况汇报,两天作一次实地暗访调研。在这场治污风暴中,二百多名干部因工作不力受到严厉处分,其中就包括梁园区建设街道党工委书记韩乐军被免职。

毫无疑问,治污重任当前,每一级决策者都面对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于是,重压之下,某些决策者的动作开始扭曲变形,为了确保“不出问题”,宁愿置人人皆知的环保常识于不顾——水泥灌树这样的奇葩招数“应运而生”。考虑到梁园区有关领导曾因工作不力而被免职的现实,该区成为水泥灌树这样极端举措始作俑者就更显得“情有可原”了。

在这一背景下,战战兢兢的水泥灌树决策者们看似颟顸,实则表现出了一种令人担忧的“精明”——水泥灌树,大不了死几棵行道树,挨几句市民的骂,如果扬尘抑制工作不得力,丢的可能就是自家的官帽饭碗。

这种有违常识、有违执政为民初心的精明固然可悲可耻,但由此隐约呈现出来的行政决策机制上的某些隐患才更加值得警惕。如果相关决策者由于某种原因更看重来自上面的压力,水泥灌树这样奇葩的决策就可能出现;如果这种压力又来得过急过猛,那么,水泥灌树这样奇葩的决策就可能以更奇葩更密集的方式出现。

这是对相关决策者的警示,更是对各级决策者专业素养与职业品格的呼唤。

新闻推荐

短短1公里,公交车走了23分钟 工业北路快速路全面开工,首个工作日堵得想哭

11日上午8点左右,全福立交桥下面道路拥堵严重。公交车几乎是在路上挪着走,市民等车等得心急。本报记者张泰来摄11日上午7点36分,全福立交桥附近已经压车严重。本报记者张泰来翻拍自监控视频11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