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肺癌早筛离我们有多远?山大二院打造肺癌早筛协作基地

齐鲁晚报 2016-08-26 00:00 大字

胸外科医生在手术室给病人做磁导航支气管镜手术。丛波主任在磁导航支气管镜培训中心给学员进行操作培训。本报记者孔雨童

数据显示,在过去的6年时间里,肺癌的发病率、死亡率都排在我国癌症第一位。

与此同时,也有不止一位临床大夫曾对这种高度恶性的肿瘤表示过无能为力。因为,一个市民即便年年参与常规体检,由于胸片对微小结节的检出能力有限,8成以上的肺癌患者往往在发现时都已进入中晚期。

“肺癌若能在早期发现,五年生存率能达到80%”——那么,肺癌的早筛离我们到底还有多远?

2016年8月26日,旨在推动肺癌早筛的“早期肺癌筛查中心”在山大二院揭牌。当天,来自全国各地的肺癌专家还将就电磁导航支气管镜临床应用进行研讨。

拯救“肺癌”的

唯一办法

丛波是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的胸外科主任。自走上手术台成为一名外科医生,在此后的30多年中,他眼见着肺癌这种疾病的肆虐蔓延,日益成为国人的头号生命杀手。

“那个时候胸外科医生一天做三台手术,只有一台是肺癌,两台食管癌;到2000年前后,这两种癌症发病率已经可以打平,如今肺癌已经能占到2/3了。”

在这三十年多的过程中,国人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针对肺癌的外科手术日益精进,治疗方式也越来越多,但丛波和很多医生还是充满了很大的挫败感。“就好比,一年做三四百台肺癌手术,期间患者和医生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结果往往不尽人意,目前接受手术的肺癌病人五年生存率30%左右。作为一名资深外科医生就感觉自己的辛勤付出,并没有那么大的意义。”

追究肺癌数十年来治疗效果难以突破的根源,就在于医生面对的绝大多数肺癌病人都是中、晚期,而人群中的早期肺癌病人因为没有自觉症状难以发现。丛波说,如果想要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只有一个办法——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早发现:

把胸片换成螺旋CT,

意义会不同吗?

在大众早已习惯的单位年度体检中,拍摄胸部的X光片早已是一个常规项目。一些几十年的老烟民也常抱有“每年拍一次胸片就可以放心”的想法,殊不知,胸片已让大量的早期肺癌患者“安心”地漏诊。

“胸片、透视都无法发现直径小于1厘米的肺部结节,此外一些毛玻璃样状的结节,通过这两项检查也根本无法发现。”丛波说,一旦从胸片上能发现问题,患者往往也已经进入中晚期了。

上世纪90年代,低剂量螺旋CT进入市场。这种CT的好处在于,他的辐射量只有常规CT的26%,在疾病的检出和定性方面已经可以达到CT的效果。

丛波说,在山大二院,他和同事们已经建议将早期低剂量螺旋CT纳入一些肺癌高危人群的常规体检项目之中。同时,由于早期肺癌往往没有症状,也建议肺癌的高危人群(50岁以上,长期吸烟史,有肺癌家族史等)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让大量潜伏在人群中的早期肺癌被及时发现。

早诊断:

导弹防御技术加入,支

气管镜进入“导航时代”

对于肺癌来说,在早期发现肺小结节后,良恶性诊断也一直是一个难题。

丛波说,很多患者常常会拿着片子找各个专家看,可即使是最好的专家,也无法下断言——因为对于肿瘤的判断,只有病理学检查才是“金标准”。对于肺癌来说,活检一般会通过支气管镜或经皮穿刺,但这两种检查都有局限性。目前,一般的支气管镜只能进入到段支气管就不能继续前行,只适合于肺门周围的肿瘤,检出阳性率只有30%-40%;而对于肺实质和肺周边的小结节,主要依靠经皮穿刺活检,而该技术同样存在许多局限性,如结节位于盲区或靠近肺门周围有很多大血管,穿刺很难到达甚至会引起血气胸、大出血。

另外穿刺要经过胸壁多层组织,一旦肿瘤是恶性的,在取到“肿瘤”并外出的过程中,癌细胞有种植在针道上的可能,并形成转移病灶。

2016年7月,山大二院在山东省内首次引进了计算机电磁导航支气管定位系统(ENB)。该系统是国外将军用导弹防御定位技术引入医学的先进技术,它通过导管前端的传感器,向放置在患者胸部的3个磁极和病人身下的电磁定位板发射信号,如同在患者肺部的GPS导航系统,通过将设备引导至可疑部位进行活检,为可疑目标组织进行诊断和定位,以便随后进行手术切除或各种治疗。

丛波给记者介绍了这双“透视眼”的工作过程:患者在进行检查前先要拍一个CT。此后,医生会将CT数据输入系统,自动生成肺部三维树状模型。锁定目标后,系统将为医生找到最佳“路径”,并实时导航。医生根据导航指令,向前、左转、右转,将设备引导至可疑部位进行活检。在半个小时后,病理学检查如果为恶性,设备还可以对肿瘤进行染色标记,方便手术切除。

据介绍,这种检查,患者在基础麻醉下进行,患者没有痛苦,在30-40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除了可以极大提升检出率,还可以有效避免取出过程中癌细胞种植。

目前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已经在欧美广泛应用,截止2016年美国已完成7万多例检查。

一个早癌患者的新生

8月17日,47岁湖南患者王赞在山大二院通过电子导航气管镜进行了肺癌确诊并手术。

据了解,王赞(化名)是山东人,在湖南开设超市。2016年7月,感冒咳嗽后王赞去医院检查,CT显示右上肺存有一个1厘米左右的小结节。由于位置处于盲区无法穿刺活检,王赞辗转多地检查,一直无法确诊。后来到山大二院,成为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定位系统的第3位患者。

通过磁导航手术的活检显示,王赞的肺部结节为原位腺癌。“这是一个极早期肺癌,只需要做局部切除,无需做肺叶切除。”在这种全新的技术之下,王赞实现了“早发现、早诊断和精准治疗”。

此前,中国癌症基金会对山东沂蒙山区马牧池乡3000名40-60岁的农民进行肺癌危险因素的调查,在进行CT检查的1004个人当中,178人被查出肺病,其中15人被高度怀疑是肺癌。“比例已经占到了约1.5%,这还是常年在山村中的人,城市的环境和发病会更高。”丛波说,山东是一个肺癌大省,大众应当格外重视,要把“早筛”的理念根植心中。

省内首个肺癌早筛中心

2016年,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由丛波所在的胸外科牵头,联合呼吸、影像、肿瘤、病理、介入和健康管理科,共同建立了省内首个早期肺癌筛查中心。

丛波介绍,这一平台的建立和定位,一方面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重视“肺癌早期筛查”;另一方面,多个学科联手,还能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避免重复检查带来的负担。“目标是打造一个山东省多学科合作肺癌早筛的协作基地。今后,通过平台医生们将更多的和基层医院联合,提高基层的肺癌早筛水平。”

2016年8月26日,山东省肺癌联盟电磁导航支气管镜(ENB)临床应用研讨会将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举行。会上,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早期肺癌筛查中心”也将正式揭牌。

在肺癌如此高发的今天,山大二院的肺癌早筛中心,或许可以成为整个社会防控癌症的一个范例。

新闻推荐

唯痴迷者能解味

1953年冬天,我12岁,因为5岁上学,所以那时已念到初中一年级。我早慧。那时受家里大人影响,已经读了《红楼梦》,而且很有兴趣。那时我家住北京钱粮胡同,胡同东口外马路对面,有家书店,我常去逛。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