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刊前絮语】有光有影

齐鲁晚报 2016-08-28 00:00 大字

□徐静

“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刚刚过去的8月24日,是老舍先生逝世50周年的日子。此时品读老舍先生的这句话,更添几分缅怀,几分惆怅。

老舍一生颠沛流离,67年间,除去大本营北京,有25年分别在伦敦、青岛、济南、重庆等地度过。老舍在齐鲁大学教书期间,在济南的演讲估计有20余次之多。如果您有心,仔细披阅这一时期的报章旧刊,不难有新的发现。从演讲中看老舍,不失为解读老舍的一个新视角,也有助于深入了解当时的济南学界与社会状况。人文周刊的老作者李耀曦先生是位有心人,他写给我们的《老舍在济南的演讲》一文,叙述了老舍居济期间在齐鲁大学、济南乡师、省立女中、省立一中等学校及青年会的演讲盛况,言词幽默、妙语连珠,是老舍先生演讲的最大特色,以至于现场听讲者无不“全神贯注”、“掌声四起”。

老舍的演讲内容涉及广泛,除了《文学的创造》、《何为世界文学》等拿手话题外,针对听众不同,《国民性之几种缺点》、《今日中国女子应有的态度》等题目也有涉猎。针对学潮,老舍演讲前一句“你们是上午读书下午革命呢,还是白天读书晚上革命呢”的调侃,让人看了尤受触动。当时省立一中学潮不断,老舍焉能没有耳闻?令作者尤为唏嘘的是,老舍对待学潮所持的态度与立场,那句引得哄堂大笑的开场白,其实已表露无遗。后来的人生经历及“文革”中的结局,则佐证了老舍是有先见之明的。

这期“对话”栏目,延续上周本报对张悦然、韩寒两位80后作家的关注,记者黄体军对话两位山东省著名的青年文学评论家,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丽军和山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马兵,就80后作家是否“风头已过”、是否正在进入主流、是否有更远大前程等话题展开讨论。

在马兵副教授看来,“80后作家的个体性和差异性要大于他们之间的共性,即便是大众所熟知的韩寒、郭敬明和张悦然,他们的人文素养、思想见识、文学趣味也都是迥然不同……他们当然是缺乏历史感的,可是80后笔下记录的他们成长的改革开放时代不也是正被经验化的历史的一部分吗?”张丽军教授则认为,80后作家的作品总给其一种“疼痛”的感觉。80后作家是在一种孤独的疼痛中成长起来的。所以,他们更加注重个体精神生活的合法性,注重建立在这种精神生活之上的个人精神与感官体验。“这是80后作家与前辈作家的不同之处”。

新闻推荐

北大清华来了,伯克利分校也不甘落后看看青岛的“高校朋友圈”

本报记者李珍梅在青岛的高校版图上,最早从外地迁来的是莱阳农学院,2000年双方签订协议,2002年首批学生入校,2007年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实现华丽转身。此后,越来越多的大学迁至青岛。如今,北大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