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循吏第一人□韩子奎

济南日报 2016-05-31 14:56 大字

孙叔敖(约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93年),姓孙叔,名敖,字孙叔,华夏族,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纪南城)人。楚庄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以贤能闻名于世,被司马迁称为“循吏第一人”。

公元前601年,由前令尹(宰相)虞丘推荐,楚庄王任用孙叔敖为令尹。孙叔敖主张以民为本,止戈休武,休养生息,着力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他还十分注重牧业和渔业的发展,力主农商并举,劝导百姓利用秋冬农闲季节上山采伐竹木,再在春夏多水季节通过河道运出去卖掉,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也利于国家富足和百姓生活的改善。孙叔敖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选择适合于楚国的条文立为军法,对军队的行动、任务、纪律等都制定了明确规定,并运用于日常训练和实战之中。在辅佐楚庄王治理国家方面,孙叔敖主张“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布政以道”,“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他高度重视民生经济,通过制定、实施有关政策法令,尽力使农、工、贾各得其便。

孙叔敖的从政之路并不平坦,在任令尹期间,曾三上三下,但是他心胸豁达,从不计个人名利,始终心静如水:“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地;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一天,孙叔敖见到一位叫做狐丘丈人的老者,他对孙叔敖说:“我听说,做官的人有三利必有三害。”孙叔敖反问道:“请问什么叫三利和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我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我的野心越小,只想着黎民百姓;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这样做就不会有三害的。”狐丘丈人听了他的这番为官之道,赞赏道:“说得好啊!这种事,就连尧、舜都感到困惑和痛苦。”

孙叔敖是一个心口如一、言行一致的人。他作为楚国宰相,权力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是古代为官清正廉洁的典范。孙叔敖平日轻车简从,吃穿简朴,妻儿不衣帛,连马都不食粟。成为《吕氏春秋》、《荀子·非相》中记载的圣人。由于行政、治军有功,楚庄王多次重额封赏,他都坚辞不受。

楚庄王二十年前后(约公元前594年),孙叔敖因积劳成疾患疽病去世,年仅38岁。作为一位高官令尹,又从政多年,却没有积蓄,家中穷得徒有四壁。因为没有棺椁,只能归葬于江陵白土之中。他去世后,儿子只得穿粗布破衣,靠打柴度日。

盖因孙叔敖忧国爱民的优良品德、忠贞清廉的节操,尤其是治理国家的卓越政绩,千百年来广为后人所尊崇和称赞,历代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以及军事家,无不给予高度评价。后人为纪念他,在安丰塘北堤建有孙公祠,在湖北沙市公园建有孙叔敖衣冠冢,在期思集立碑并建有楚相孙公庙。

孟子在《孟子·告子·下》的生死之论中,将孙叔敖与大舜、傅说、胶鬲、管仲等,并列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先贤。诸葛亮赞其曰:“昔孙叔敖乘马三年,不知牝牡,称其贤也。”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更是列其为第一人。

新闻推荐

明确11个层次职务与对应级别

据新华社北京7月14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规定(试行)》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规定(试行)》,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