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扶出债,功夫没在“精准”上
□胡代林(中江)
近日,据媒体报道,江西省级贫困村大垄村,近年来连续实施了整修公路、饮水安全、学校翻新等重大扶贫开发项目,这些都是有利于百姓、有益于民生的大好事,老百姓也受益不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可不曾想,这些项目做出来了,村里却背上了上百万的负债。
这么多的债务累在村一级,想一时化解,谈何容易,恐怕只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而已。扶贫一定得扶出债来吗?这是真扶贫吗?明摆着一看就明了。扶贫是让老百姓受益,脱贫致富,并且不反弹,走上共同富裕的小康之路。
这笔债是如何产生的呢?是没有核算扶贫成本所致。比如,修路,上级有关部门按每公里十万元的标准给予工程资金拨付,这在平坝地区够用,一旦在贫困山区,施工成本会成倍增长,钱显然就不够了。再就是需要地方配套一部分的资金。地方穷,配套资金一时欠着,难以兑现。这样,债务就出现了。于是,项目越多,债务也越多,陷入一种“愈扶愈负债”的怪圈。
面对如此情况,必须想办法加以解决。
首先,“配套资金”应及时足额落实到位。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的要求,国家在贫困地区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以下(含县)以及西部地区连片特困地区配套资金。完全可以考虑到贫困地区的现实因素,不能配套的这部分资金由国家来承担。对明文规定取消的配套资金项目,加强督办落实,不能让配套资金难住扶贫的道。
第二,必须加大对扶贫资金的监管,核算好建设项目的成本运作。根据实际情况,加强核算,严防资金流失,并且对不同的项目,给予不同的补助标准,做到精打细算,把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用在“关键”处。
扶贫扶出债,必须从根源上找症结,用“精准”来化解它,做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事制宜,灵活妥善地处理,扶贫才会见到实效。
新闻推荐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依靠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上接第一版)会议指出,推进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要主动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以城市管理现代化为指向,坚持以人为本、源头治理、权责一致、协调创新的原则,理顺管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