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回河有个单家村,单姓传至19世

济南时报 2013-01-22 23:42 大字

单为阁翻开泛黄的线装家谱,数着自己认得的老辈及小辈。

记者王闯 摄□本报记者 王闯

根据村里势力最大的族群来命名的村庄有很多,如垛石镇的范家村、仁风镇的许家村、孙耿镇的丁家村等。随着人口迁徙,外姓人陆续迁入,使很多单姓村渐渐消失了。而位于回河镇西北部的一个小村庄,全村300多口人,以父系而论,竟然没有一个杂姓,都姓“单”。

以父系而论全村都姓“单”

1月18日,记者来到回河镇单家村。据介绍,该村村民的收入来源以种植大棚西红柿为主,简单的屋舍和大棚,乍看起来,这个村并没有特别之处。十几个八九岁大的孩子聚在村口玩耍。当记者问及孩子们各自的姓氏时,他们异口同声地告诉记者,姓单。其中一个看起来年龄较小的男孩调皮地说:“按照辈分,他们还都是我的孙子呢!”话没说完,男孩笑着跑开,随即遭到了其他孩子的追赶。

单蒲田(谐音)是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今年已89岁高龄。他告诉记者,如果想了解村里的姓氏情况,就应该看一下家谱。村里唯一的家谱,在比他小两岁的单卫国(谐音)家中放着。

当记者来到单卫国的家中却发现,单卫国是一个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他介绍,村里人世世代代依家谱起名,唯有他这一代没有那么严格。他本是“为”字辈,因出生时“卫国”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字,又与“为”同音,便以此取名。

至于村里姓氏的具体情况,他说,只有老人们才会知道,单蒲田老人所说的,应该是单为阁老人,村里有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会请他去写字。在单家村,他是公认的最有文化的人。

民间迷信吓跑马姓、牛姓

单为阁住在村北一个僻静的小院里。尽管已是耄耋之年,身子骨却依然硬朗。他介绍,明朝永乐年间,单家兄弟三人拖家带口别了山西省洪洞县,迁到河北枣强,后又辗转来到济南,定居下来。

三兄弟中,老大一支在现在的市中区七贤庄附近留了下来,老三因作奸犯科,被发配至沧州,后无音信。老二单贤及妻子定居济阳,也就是现在单家村中家家户户过年供奉的一世祖。

为什么单家村没有外姓人呢?是村民集体排斥外姓,还是另有隐情?单为阁的儿子单有德告诉记者,村里并没有排斥外姓人的风气。自一世祖单贤定居以来,单家村并非一直是独姓单姓,期间也有马姓、牛姓、杨姓、朱姓等不少外姓人迁入,但后来有的搬走、有的绝后,又只剩下单家一姓了。

据单有德介绍,按照当地民间迷信和方言,与哺乳动物同音的姓氏,皆与单姓相克。这些姓氏的人与单姓人居住在一起是大忌,会断绝子嗣,遭遇不测。听人说,早年间有一家姓马的人家住在村里,后来村里遭受瘟疫,这家人竟然无一幸免。牛姓、朱姓等人家都忌惮之前关于姓氏的迷信说法,加上瘟疫肆虐,便相继搬走了。原本想要迁入单家村的外姓人听闻此事,也都断了迁来的念想。

单有德说,另一种说法是,早年间村里有文化的人不多,参加科举、金榜题名的更是闻所未闻。想要迁居的人家,大都在迁居前先打听村里的基本情况,而村里是否有过举人,则是他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由于村里没有出举人的“仙气儿”,很多人家也都不屑迁居至此。“当然这些只是民间的迷信说法罢了。”单有德告诉记者,实际上,村里别无他姓的现象主要是地理原因造成的。单家村面积不大,可耕地面积也不多,自一世祖单贤携妻子定居这里,几代之后便将可耕地全部利用起来。并非通过迷信说法、强硬措施排挤外姓人迁入,而是单姓繁衍数代,村里的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小,人口趋近饱和,迁居的人家都另觅富足的村庄去了。

单有德说,这些年经济发展迅速,村里生活越来越好,人口也随之增加,之前接近饱和的趋势不升反降。但户籍制度不断完善,落户要求非常严格,这也成了村里没有杂姓的原因之一。

单姓家谱传承至今已19代

“这就是单家村的家谱。”单为阁从抽屉中拿出尘封已久的家谱,掸了掸封皮上的灰尘。记者看到,这本线装家谱斑驳破旧,纸张已经泛黄,但墨迹依然清晰。单为阁告诉记者,这本家谱并非是最早传下来的那本,而是根据他的老爷爷单亨远口述,由他执笔完成的。

单为阁介绍,他是第十五世,他的老爷爷单亨远是第十二世。他的老爷爷不仅是读书人,还是孙耿一带颇具名气的医生。单亨远是当时村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他参加了清朝最后一届科举考试,但未获得很好的名次。

自单为阁记事起,村里原先的家谱就已遗失。单亨远暮年之时,交待单为阁重修家谱。然而单为阁只记得祖上的姓名,其他支上却不太了解。

单为阁说,现在村里年龄最小的是第十九世。除去各家媳妇有些外姓,村里姓单的已经达到了200多人,全都按照家谱起名。

新闻推荐

加多宝王老吉等凉茶销量超可口可乐,配方却用热性药材山银花金银花混用 降火变上火

加多宝、王老吉等凉茶品牌陷入“混用门”记者近日获悉,山银花可能大量被当做金银花,用于凉茶类产品之中。广药旗下的王老吉以及加多宝等凉茶中配方标注的“金银花”可能含不实成分。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