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保底线养殖鼓腰包 ——单县农民增收致富的“辩证法”
边收边管,单县乡村田野可谓热闹非凡。记者在单县高韦庄镇韦庄村采访了正在补玉米苗的中年妇女曲玲琴,她告诉记者,过去麦季忙得饭都顾不上吃,现在收种都是机械代劳,而且颗粒归仓、苗齐苗壮。
曲玲琴家13亩地种的全是粮食。丈夫常年在上海打工,孩子在县城上学,庄稼活几乎就她一个人干,可一年到头忙在地里的时间加起来也就是一个月。曲玲琴解释道,现在种上几亩粮,亩均收入1000多元,比起瓜菜收入不算高。可今年他们村小麦面积还是增加了四五十亩,除了国家补贴的吸引,方便快捷的机械化作业减轻了粮食生产的劳动强度也是主因之一。留守妇女种地,青壮劳力在外挣钱,自古“以田保命”的农民把种粮当作了生活的“底线”,被轻松地保守着。
村民高伟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田轮茬种小麦、玉米,肥料、药物、种子、机械耕作等投入在200元以上,刨去补贴,收入一般在1000元以上,纯收入800元。村里户均粮田5亩,种粮收入4000元,而一个小型农机租赁户,一年的机械作业收入就在5000元以上,养一棚鸡鸭一年纯收入也要两万元。
虽然养殖比种粮有更大的风险,但许多农民靠养殖增收致富。农民的抉择与政府的想法一致。单县是人口、农业大县,作为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并未偏颇。那么,农民增收的空间在哪里?农民不离土地靠养殖“补增”,可谓一举两得。单县通过发展华英孵化宰杀及百寿坊食品加工等农副产业龙头带动、扶持农民参与订单化养殖,建立完善合作社管理、服务、协调机制,做到苗、料、疫全托管,农民只管养。黄岗镇、杨楼镇、曹庄乡等集中饲养林下或大棚鸡、鸭、鹅的养殖户种的几乎全是粮食,原来的“主产品”成了“副产品”。养殖户赵启展说,一批鸭5000只,一年养5茬,今年一批能稳拿1万元。一棚鸭还能收拾20多方粪便,一年能卖1200多元。养鸭很省心,靠着龙头企业,鸭苗、饲料、防疫药物都是企业赊给的,到出栏那天准时有人来拉。现时现金结算,刨去人家的就是自个的。“自家产的粮食几乎都投入养殖上,粮食也在自己手里升值了,两划算。”蛋鸡养殖户石伟秀说。
目前,单县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专业合作社124家,年畜禽产值占农民年收入的近一半。
通讯员刘厚珉记者王富刚
新闻推荐
...